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而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对该疾病的影响不容忽视。“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提出我国的卫生事业应该以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转变。此外,在空气污染程度低、常驻人口多的西南地区气象医学的研究应用较少。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使用遵义市2012-2017年的疾病数据和1961-2017年的气象数据详细分析该地气候和循环系统疾病特征,深入探究疾病发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疾病预报模型并优选,最后设计构建遵义市气象敏感性疾病风险预报系统。主要结论如下:(1)1961-2016年遵义地区的气候变化的态势是增温、降湿、少雨。对遵义地区2005-2016年的体感温度和舒适度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广义舒适的日数最多,冷不舒适的日数第二;体感温度中,“舒适”等级占比最高,凉爽占比第二,未出现“酷热”、“很冷”和“严寒”和这三种等级;说明遵义地区非常适宜开展以避暑为主的康养旅游。(2)2012-2017年遵义地区循环系统疾病谱中高血压居于首位,患病人数占67.22%,很大程度上与该地饮食习惯有关。循环系统的发病人数性别构成中,男女比例为1.26:1,男性占比55.84%,女性占比44.16%;年龄分布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9~53岁,该时期属于中年衰老初显期,第二个峰值为59-70岁,发病人数高于第一个峰值,属于老年衰退加剧期。与一线城市对比发现,遵义地区发病人数的性别比例中男性偏高,年龄构成中高发人群的年龄偏小。(3)循环系统发病人数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有各自的特点。在逐日的人数变化中,2012-2014年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呈“双峰”型,但是2015-2017年,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线性上升的趋势。循环系统发病人数的峰值出现在夏季,高血压出现在春季,两者在在3月、5月、11月和12月就诊人数较多,均属于季节更替的月份。脑卒中和心脏病发病人数的较大值出现12月。(4)分析遵义地区循环系统在天气与气候变化时的发病风险发现,低温(日均气温-0.5℃以下)或者24h负变温时,或者相对湿度在39%~60%,或者气压偏高和偏低时,对发病的影响具有即时性,且滞后性也强于高温(日均气温28℃以上)、高相对湿度对疾病的影响。低温、高湿和高压的天气条件的累积效应对疾病发病的危害最大。(5)根据就诊人数日变化规律,将2012-2014年的数据作为数据集1,2015-2017年的数据作为数据集2。多元逐步回归方法中,两个数据集中大部分样本中预测值都比实际值偏大。数据集1中全年预报方程的回代效果最优,夏季次之,回代准确率分别为63.1%和61.4%;数据集2中,夏季预报方程的试预报效果最优,春季预报方程次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9.2%和79.1%,全年预报方程的预测准确率为70.4%。BP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报模型中,使用随机方式选取训练集和按时间序列选取训练集,数据集1的预测准确率为60.07%和74.19%,数据集2的预测准确率为64.86%和78.75%;数据集2的预测效果更好,且按时间序列选取训练集的方式更有助于模型准确率的提高。从数据集2的全年预报方程来看,BP神经网络模型比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的效果更优。(6)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构建了遵义市气象敏感性疾病风险预报系统。该系统对气象、环境、人口健康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便于分析遵义地区的气候、环境的周期、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人群患病率、病死率和疾病构成,再建立优选不同的气象敏感性疾病风险预报模型应用到疾病风险预报服务中,并且通过四级预警体系发布服务。该系统的构建拓展了气象服务范围,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深度,是对二者的有机结合,也对未来其他城市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