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关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a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从东方落后国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出发,探索了这些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特殊道路。他们提出对抗促使进步是社会文明发展所遵循的规律的观点,强调俄国和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走向文明的出路是人民的觉醒和反抗——推翻一切剥削、奴役和压迫,结束旧的统治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文明的曙光,才有走向先进文明的希望。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形式或顺序上的特殊性观点,认为俄国可以用革命手段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和条件,即先建立工农政权,创造发展社会文明的前提和环境,再发展生产力,开展文化革命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文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初步探索了新民主主义的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开启了中国走向社会文明的新征途。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但具体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江泽民极其重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胡锦涛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社会文明的理论逐步发展、日臻完善。社会文明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始终遵循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总规律,以社会实践为依据和推动力,始终是主体目的与客观规律相统一、扬弃与创新有机结合的过程。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目前,我国高
信仰作为支配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意识形态而存在,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信仰能够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强大的精神
主体意识的研究和探讨成为我国近年来哲学和人文科学的热点问题,是由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决定的,反映了我国现时代观念转换的必然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