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初期学术繁荣,文人在总结前代各种学术理论的同时加入自己的见解,融入特殊的时代性。清代诗论出于对明代空疏学风的矫正,普遍注重学术性与总结性,同时文学的地域性特点越加突出。张谦宜诗学理论在此背景下展开,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诗人主体的要求,注重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尤其推崇杜甫诗歌的含蓄蕴藉与其中正平和的人品的统一,用一种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通过对平和概念的重新诠释拓宽了传统诗学框架的范畴,丰富了清初诗坛对于作者人格修养与作品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内容,同时,其提倡的温厚和平的作诗风格也为后生学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第二,关注诗人才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诗人的能力主要靠后天养成,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吸取前人诗作之精华,广泛涉取,不偏一隅,同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张谦宜肯定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认为诗人应该善于造意,所造之意应具有浑厚的特点,在造意的同时,要注意字句的琢炼,并且运用比兴等各种手法使诗歌具有味外味,景外景。在此基础上,总结张谦宜的诗论是出入于神韵和格调学说之间的。首先,张谦宜的诗论远承明代的格调派而来。张谦宜在诗论中明显具有崇唐抑宋的倾向,认同明代格调派的基本诗学论点,同时又转益多师,在认同格调作用的同时也注重性情的抒发,扩大了格调诗学的范围,对明代的格调理论到清乾隆年间的沈德潜的格调诗学起了一个桥梁作用。第二,对于神韵学说提倡的清远诗风也加以赞赏,站在诗品反映人品的角度认为清高澹远的诗风所体现的作者之品也应是不流于世俗的,由其所处的山东诗学的地域范围来看,他对山东诗学同时存在的两种风格——沉远与清淡均表现了肯定,体现了地域传统对诗人的影响,且他论诗将格调和神韵综合起来,各有取舍,就其中可取之处详加论述,给后生以作诗参照,他的诗学理论对研究清代的诗学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