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Ps的环形金属微纳传感器的光学特性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现代微纳加工技术飞速发展,与此同时集成光学发展进程迅猛,表面等离基元(Surface Plasmon Polarton,简记为SPPs)受到了广大研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表面等离激元处在金属和介质的界面处,是由于光与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近年来,金属微纳结构的SPPs特性研究在实验及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伴随着纳米级结构制备工艺的迅猛发展,有关激发SPPs的金属微纳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模拟仿真配合实验,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并能从本质上认识其发生的本质。本文设计并提出了三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金属环形微纳结构,并通过模拟仿真探究了这三种结构的光学特性和基本原理。  提出了一种六角周期排布的平底环形凹腔阵列,使用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模拟仿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其光学特性。仿真结果表明,线性偏振光能够在该结构的金属表面激发表面等离激元,并形成共振。共振波长与平底环形凹腔结构的参数(内壁银层厚度、外壁银层厚度、上表面银层厚度、环境介质折射率n、金属材料)相关,调节该结构的参数可使共振波长在400-2000nm范围内可调。由于该结构的六角密排和圆对称特性,当入射光偏振角度改变时,结构的光学特性不变。用作折射率传感器时,该结构的环境折射率灵敏度达1005nm/RIU,品质因子达30。  设计提出的一种周期圆环槽腔阵列,较上述结构更加结构简单,折射率灵敏度大大提高。通过模拟仿真反射谱、电场分布和电荷分布,证实了多重柱状等离子体激元可以通过线性偏振光在该周期圆环槽腔阵列中激发且产生共振,其中讨论的两个吸收峰归功于同轴腔中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可以用相位匹配的条件来解释。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结构的参数来调节反射谱,调节结构的折射率灵敏度。由于该结构的六角密排和圆对称特性,当入射光偏振角度改变时,结构的光学特性不变。用作折射率传感器时,该结构的环境折射率灵敏度高达1865nm/RIU。  在非对称圆环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圆环槽和圆环狭缝的干涉型表面等离激元传感器,设计了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研究了其干涉光谱和传感原理,得到了仿真结果和光学响应特性。该结构主要利用非对称半圆环凹槽-环形狭缝的结构,形成两干涉臂、四光束干涉的表面等离激元传感器。作为非对称圆环槽-圆孔干涉仪和线性槽-缝-槽干涉仪的一般化结构,非对称圆环槽-圆环狭缝干涉仪有更强的光透射和更好的传感特性,传感灵敏度最高为线性槽-缝-槽干涉仪的10倍。仿真结果证实了该干涉光谱随环境折射率变化偏移,展现了良好的传感特性,有助于微型生化传感器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在文件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使文件处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此需要对文件处理工作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优秀的理念进行指导,而精细化理念能够帮助文件处
随着网络业务的拓展,网络通信容量的需求急剧增长,10G/40G光传输网络(OTN)已无法满足要求,各通信运营商需要进行扩容建设。论文依托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的某省二级干线网络十四期
通过总结生态理论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内在联系,发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类似于有机群体的生态行为。视交通系统为有生命特性的有机群体,通过
敦煌壁画强调使用色彩的重叠晕染法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它从西域凹凸法中吸取了营养,使其融于中国画传统的晕染技法中,创新了壁画技法,创造了集真实而又具有装饰性并且风格独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民族,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其中,嘉绒藏族的继承习俗极具民族特色,但是与中国现行继承法存在相悖之处,不利于国家执行统一的继承相关法律制度.本
正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关于该观念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语言,即理论正义;一种认为是行为,即实践正义.两种正义观念相互交织,但实践正义终究不能脱离理论正义而独立存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梯形轨枕具有分散动荷载能力和良好减振效果,受到广大城市轨道交通的欢迎。国内外对梯形枕轨道研究较多,但大多数都集中于减振降噪方面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桥梁数量越来越多,桥梁健康监测已成为土木工程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许多桥梁在建设时就安装了监测的传感器,在桥梁的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
《民法总则》第110条、111条、127条分别对隐私权、个人信息与数据的保护作出规定,拓宽了被侵权人的救济途径,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权利主体保护的必要措施.隐私与个人信息的
太赫兹(THz)波在物体成像、医疗诊断、环境监测、卫星通信,国防安检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有效地产生大功率、高能量、高效率的宽带THz辐射是当前THz技术和应用研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