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活动之一,有着调动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有效的提问和反馈,学生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与发展素养。研究课堂提问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确定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面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观察指标框架?(2)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具有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常见的教学活动之一,有着调动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有效的提问和反馈,学生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与发展素养。研究课堂提问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由此确定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面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观察指标框架?(2)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具有什么特征?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探寻面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提问的六个观测点,构建面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的观察指标框架。然后采用录像分析法,通过Nvivo质性分析软件将课堂教学视频转为文本,对课堂提问的三个维度进行编码,借助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12节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在内容上覆盖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在课程结构上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研究构建面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的观察指标框架,通过征询专家意见等方式对框架进行修改,最终确定框架。包括3个一级维度指标:提出问题、获取答案、给出理答;6个二级要素指标:提问类型、提问语言、提问语气、提问对象、回答类型、反馈类型;27个记录观测点。基于以上分析,得到面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的特征:(1)从提问类型来看,数学概念课中以识记性提问为主,推理性和批判性等高认知的提问通常以识记性和机械性等低认知提问为铺垫,深度学习的高认知常发生在一组提问结束后。(2)从提问语言来看,教师在课堂中几乎所有提问都为指向性强的提问。(3)从提问语气来看,教师提问时没有消极的语气出现,倾向于采用无感情色彩和积极语气进行提问。(4)从提问对象来看,全体齐答占比略大于单独回答,学生参与度高,符合深度学习的高投入,但是小组回答情况几乎没有。(5)从回答类型来看,数学概念课中学生多为识记性和理解性回答,与提问类型的结论相对应。高认知回答总数在半数以下,理解性回答也是学生回答的主要类型之一,符合深度学习的高产出。(6)从反馈类型来看,几种反馈类型的占比较为均等。其中忽略的反馈方式倾向于默认学生回答正确;多采用向学生寻求解释的反馈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7)从相关性来看,教师的反馈类型和提问类型间具有相关性;教师的提问对象和学生的回答类型间具有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论,对面向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课堂提问提出如下四条建议:(1)减少机械性提问并控制提问频数,增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2)合理设计问题链间的梯度和难度,激发学生对概念的高认知。(3)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类型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高投入。(4)针对不同问题综合运用反馈方式,促进学生对学习的高产出。
其他文献
学习判断是学习者对已经学过的项目在后续回忆测试中记住可能性的一种预测性判断。字体大小作为影响学习判断的一个重要外在条件,信念和加工流畅性是解释字体大小如何影响学习判断的两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发现,虽然信念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习判断的字体大小效应,但是并不能排除信念之外的因素(如,加工流畅性)在字体大小效应中的贡献。当前关于加工流畅性是否对学习判断的字体大小效应有贡献还存在争议。 针对以往研究存在
攻击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典型社会心理现象,过高的攻击性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往的研究证明,一个人自身的自尊特性与其攻击性特性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伤害他人、攻击他人的几率会更大。目前,大多数针对低自尊个体的攻击性线索注意偏向研究中,经常采用点探测范式、空间线索任务等,相对而言,视觉搜索任务的利用率比较少。在视觉搜索任务中,个体的注意系统对其顺利识别
汉语认知中的心理言语过程会在汉字字形识别过程中得到体现。在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对汉字的研究已经逐渐趋向成熟并且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不同字形的打印文字其识别加工存在差异。另外,由于目前对生活中比较少见并且字形更多变的手写文字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为了发现打印文字以及手写文字在识别加工过程中的差异性,并能更细致地探讨两种类型文字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两个眼动实验对此分
伴随信息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导致网民数量逐年攀升。网民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他们的手机成瘾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机成瘾是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预防个体身心问题进一步恶化的警示灯。为今后更有针对性应对手机成瘾及其产生地不良影响,对手机成瘾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已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对自我隐瞒、自尊和心理压力与手机成瘾
贿赂是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经济快速的多样态发展,受贿犯罪也愈演愈烈,预防和惩治受贿成为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个人特质和情绪是受贿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具有道德色彩的情绪会对受贿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但却缺乏深入的实证探究和数据支持。敬畏情绪对个体社会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敬畏情绪会促进个体向他人和社会表达善意,提升公民道德水平和公平意识,增加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对社会和谐稳
当代锻炼行为理论认为认知因素对锻炼行为决策起主要作用,如锻炼态度、锻炼意图等,然而认知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锻炼行为,以认知因素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往往成为人们的负担而影响长期效力。双重加工模型将信息加工分为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做出理性决策的控制性加工过程,另一种是人们做出非理性决策的自动化加工过程,由此推断锻炼行为决策不仅仅受控制性加工过程中认知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受自动化加工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自
研究目的:以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为基础,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探究肥胖超重的成年人进行自主选择跑步时的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长,对其锻炼坚持性的影响,为肥胖超重成年人健康减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59例健康、低运动量(小于60分钟/周)、超重(体重指数25.0-39.9)的20-30岁成年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9),分别进
人际信任是社会诚信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石,在组织和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人际交往的情境因素复杂而多变,信任关系和信任水平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中。人际交往中一旦出现失信等信任违背行为,会引起个体的消极情绪、引发报复、降低组织承诺,导致组织层面的彻底失败。如果把人际信任看作是把众多合作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粘合剂,那么人际信任修复则是利用这种粘合剂去实现“破镜重圆”的过程。 信任修复是指违背者在发生信任违背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在完成快速命名(rapid automatized naming,RAN)任务时相比于正常同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被称作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快速命名缺陷。以往研究发现,副中央凹加工困难可能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者表现出快速命名缺陷的重要原因。副中央凹加工对于个体的熟练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副中央凹加工困难对于
动物福利概念日益普及,各种饲养模式下的家畜福利研究倍受重视。建筑乃空间,通过家畜行为表达对空间环境的适应度,可判断其福利状态之好与否,对于畜牧生产者选择什么样饲养模式具有指导意义。厕所、猪圈和粪坑支撑有着3500年有史可考的农耕文化,稻田土垫圈,铺设垫草也由来已久。开放舍直接与运动场相连,半开放舍和封闭舍则与运动场分开,工厂化饲养模式可砍掉运动场,除去垫料。保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