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统计,徐忠杰累计翻译诗歌500首,出版300首,包括100首宋词和200首唐诗。其中的100首宋词由于增译了大量的词语,韵律和意义,虽然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目光,但他们并未对诗歌的增译进行详尽而系统的研究。那么徐忠杰所增译的内容有哪些类型?译者增译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增译如何定义?笔者通过对徐忠杰《词百首英译》英译本中100首词进行研究,认为本文中的增译有两层含义:第一,增加原文中从未出现过的音韵和逻辑关系;第二,补充原文中隐含的内容。笔者对增译的界定是借助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以及对译文系统的分析与整合,从而归纳了近100条诗歌增译的内容。尽管《词百首英译》一书中只有100首词,但是徐忠杰在该书中的增译仍可分为增音,增形,增意三个类别。增音主要表现在诗歌尾韵的处理上;增形指的是逻辑衔接的增译;增意可细分为对情感的增译,景物的增译和加注内容的增译三种类型。语音的增译包括双行韵,四行韵和组合用韵三个方面。语音方面的增译是为了确保尾韵和谐。徐忠杰教授或调整句序或增译人称,力争做到译文与原文一样押韵。如果原文不押韵,译文也努力做到尾韵押韵的翻译模式,使译文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诗歌形式的增译主要是增加译文中的逻辑连接词。增译逻辑衔接词是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读起来更加顺畅;语义的增译包含三种类型:第一是增加对人物情感的描写;第二是增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第三是增加注解。短小精悍的汉语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蕴,隐含意义通常隐藏在诗歌背后。译者对情感和景物的描述有助于异域读者对诗歌更加全面具体的把握。由于文化的异同,徐忠杰使用加注法对诗歌中出现的地理名词,人物名词,传统节日名词和其他特殊名词进行解释,目的是缩小文化差距,使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诗歌。研究表明,译者对原诗的增译目的有以下三点:第一、保持诗歌音韵和谐,逻辑连贯。第二、促进中英文化融合,增加异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度。第三、增加原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立体感。总的来说,笔者在本文中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诗歌研究的增译体系,包括增音,增形和增意。不仅如此,笔者将徐忠杰对地理名词,人物名词,传统节日名词和其他特殊名词的加注归类于诗歌增译的一部分。这些增译内容的归类有助于译者对原文和译文增译内容的分析,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分析能力,妥善处理文化冲突部分,自觉提高译文的异域接受度,有利于推动中国诗词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