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以内证、外证两面,将《约伯记》与《宗教大法官》章中的“无辜”作为文本勾联的解码依据,并以此作为入思界面,描述并提取虚无与虚无主义的发生学模式及其机理;同时,正面回答——由信仰论与知识社会学所要求的问题意识的梳理所产生的意义感问题,论证——神秘主义对虚无主义有效而有限的克服,以及奥秘性崇高对虚无及虚无主义的最终征服——如何可能。本文旨在突破寻常的文论—文本文学性研究,力图揉杂宗教学、知识社会学(分型研究)、以及诠释学—现象学—辨证法三位一体式的文本解读,将术语溯源与逻辑勾联所形成的命题演进,具体地分布于各个章节的具体行文之中,从而构形出《宗教大法官》的寓言而预言的用心所在。 本文以“引言”始,而终于“结语”;以三章共十节为主体内容。 “引言”部分——本文问题意识所由产生的学理依据在于,“是什么”与“什么是”两种相异的认知进路的混淆,遮蔽了意义问题。 第一章《不失忆乃可不失语》,将时间性与意义感作出现象学式的还原,并且在此一还原中见出其信仰行为的意向性构造。要言之,将“记忆”作为充要条件引入,使得本章共三节的文本描述呈现出诠释学循环的运动图景。第一节,主要以史实为据,以逻辑分析为方法,从而揭示出《宗教大法官》“哲学寓言”的内在品质。第二节的“背景性描述”经由“放大语境”,从而析得“无辜”乃是《约伯记》与《宗教大法》作为文本勾联的解码依据。第三节着力介绍“神佑论”,间以入思维度的理析,从而凸现出审美体验与信仰体验论域的内在一致性。 第二章以“奥秘体验的意义感及其生成性依据”为论题。第一节,以“自然”始,“自由”终,使得此一螺旋上升的追问经由虚无主义模式的提取、“历史性”的辨析,开启出“信仰奥秘”的视域。第二节正面解说“渊默中的奥秘”,并且构造出:“渊默中的奥秘与虚无的深渊的差异性对应”,从而获得“无辜”的象征意涵之于两个文本的问题史线索。第三节,以主义论的分型研究——知识社会学方法为手段,以《逻辑哲学论》与伊凡思想——虚无主义所产生的潜对话,实现 主人公伊凡的精神现象学史抽样分析。第四节勾勒虚无主义的发主学逻辑;挑明 信仰现象学的用心在干“信仰的坚定性”一意义的生成性。 第三章主要是对前述抽绎出的虚无主义给出知识社会学的解答。第一节,分 析弥赛亚主义与禁欲主义的结合。第二节回应二章一节,进一步指出虚无主义的 构成性以及弥赛亚主义的社会性及其信仰主义特征。第三节,回答作为先知与奥 秘之间的关系实在——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础何在。 “结语”部分,将“中国问题”与“西方问题”对举回溯本文论题,以信仰 发生学模式的证得为据,认为;《宗教大法官》是现代性语境中的《约伯记》;作 为由《约伯记》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无辜”现代性表达,虚无主义正是这 一思想推进的动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