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表象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对物理习题的理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中学生物理表象的研究,国内多集中于表象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意义以及教学策略上。本文主要围绕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知识内容,分析影响高中生表象形成的成因,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将表象理论应用在中学物理实际教学中。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表象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表象和想象进行了概念的界定,阐述了物理表象的特点、分类及其在不同课型中的作用。为了深入地了解高中生对物理表象的掌握情况,笔者对大连市一〇八中学89名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选取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平抛运动”,分析学生现有物理表象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表象进行教学,将物理表象渗透到物理教学中,观察学生们的感受,听取他们对表象的看法,进而分析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物理表象的因素并测试教学效果。研究得出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物理表象的因素有:(1)心理学因素(包括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2)教法因素(包括教学方法和实验因素)。有关教师对表象认知情况的研究中发现,目前高中教师对物理表象的理解普遍不够深刻,使用频率较少,但已经渐渐地意识到表象对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表象教学,以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本文最后部分设计了注重物理表象内化和复述的平抛运动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予以应用,以促进物理表象教学在中学课堂上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