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处理及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鹅粪和鸡粪联合发酵提高甲烷产量的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547761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木质纤维生物质是世界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然而,与其他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相比,木质纤维生物质的厌氧发酵处理技术尚不十分成熟,这是由于其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存在,使得其厌氧发酵性较差。人们试图通过各种预处理方法缩小这两种原料处理技术的差距,但是商业化规模的工厂仍然不愿意使用木质纤维生物质作为厌氧发酵的原料。本研究对木质纤维生物质提出5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以减小其作为厌氧发酵原料使用的障碍。此外,在工业化规模处理家禽粪便厌氧发酵时,现有技术和文献中也缺少对最佳碳氮比C/N(混合比)和有机负载率OLR(每日进料浓度)优化问题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将预处理技术应用于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结果发现:碱性增溶和氧化裂解预处理对于提高玉米和小麦秸秆厌氧发酵率最可行、效果良好。效果评价表明:预处理后持续降低的C/N比占主导地位,因此,预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纤维生物质的甲烷产量。此外,本研究在常温条件下对鸡粪、鹅粪、玉米和小麦秸秆进行了批次式(Batch)和半连续式(CSTR,Semi-continuous Stirring Tank Reactor)联合发酵实验,提出了商业化规模应用的C/N和OLR优化回归模型。在CSTR实验中,采用3种不同的OLD,分别为1.5 g·(L·d)-1·VS,3.0g·(L·d)-1·VS和4.5 g·(L·d)-1·VS,称为状态 Ⅰ、状态 Ⅱ 和状态Ⅲ。多次实验表明:在商业化规模的鸡粪厌氧发酵中,由于OLR未知,因此存在氨抑制,而鸡粪、鹅粪和小麦秸秆的联合发酵可以显著降低氨抑制作用。为了阐明实验中甲烷产生的动力学机理,采用1阶动力学模型、传递函数模型、圆锥模型和改进的Gompertz模型,对鸡粪、鹅粪和预处理小麦秸秆联合发酵的协同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改进的Gompertz模型对于进一步解释动力学预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最好,动力学分析和协同效应评估证明了联合发酵在提高甲烷产量中的作用。此外,实验中对于整个联合发酵过程的一些生物化学指标,包括: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醇产生模式、pH、可溶性化学需氧量COD、总氨氮TAN和游离氨FAN等也进行了监测。1.本研究中,采用热化学预处理(H2O2,Ca(OH)2,NaOH),ARP(氨可回收渗滤)和LA(液氨)对玉米秸秆进行处理,并通过其与厌氧活性污泥联合发酵评价玉米秸秆的甲烷生产潜力。所有预处理以两水平的浓度进行,发现其能够显著提高木质纤维素的消化率和甲烷产量(P<0.05)。结果表明:用H2O2-1、H2O2-2和NaOH-2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甲烷产量分别为293.52、310.50和279.42 ml/g.VS,分别比未处理玉米秸秆高57.18%、66.27%和49.63%。在过去的研究中,预处理时间是以天数计,本研究已将其减少至约1小时。H2O2-2和NaOH-2预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质纤维素降解率,降解程度分别高达45%和42%。与未处理的玉米秸秆相比,ARP-2预处理效果最佳,其木聚糖、木质素去除率及降低 C/N 分别为 50.69%、44.15%和 57.52%。2.在4种配比水平下将玉米秸秆CS和鹅粪GM联合厌氧发酵,玉米秸秆通过预处理提高其木质纤维素消化率。测定了 NaOH预处理对于玉米秸秆化学组成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配比水平的甲烷产量显著提高(P<0.05)。处理C2(0.6CS:0.4GM)、C3(0.4CS:0.6GM)和C4(0.2CS:0.8GM)的累积甲烷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6.1%、92.1%和83.1%。实验结果发现:C/N为20-30对于提高甲烷产量效果最佳,且各处理间的差异性最小(Asynchronism Minimization)。此外,还进行了鹅粪和小麦秸秆C/N和OLR优化。批次实验中,C/N为20-30甲烷产量最高;而对于CSTR,状态Ⅱ采用的OLR(3.0 g·(L·d)-1·VS)效果最佳,在反应器B中,C/N为25时最大甲烷产出能力为254.65 ml/g.VS。C/N和OLR优化回归模型为商业化规模应用提供了参考。3.本研究采用热H2O2预处理小麦秸秆、鸡粪与活性污泥联合发酵,在4个不同C/N(35:1,30:1,25:1和20:1)水平下进行实验。在小麦秸秆和鸡粪厌氧发酵过程中,所有C/N组分都显著提高了甲烷产量和发酵过程稳定性(P<0.05)。实验结果表明:C/N为20:1时效果最佳,与未处理小麦秸秆相比,甲烷产量提高了 85.11%,COD去除率为48.55%,VS去除率为66.83%。C/N为25:1、30:1和35:1等其他水平时,与对照组相比,甲烷产量分别提高75.85%、63.04%和59.96%。小麦秸秆预处理可使其C/N降低65%。本研究的另一项实验是在半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中,对鸡粪和预处理小麦秸秆进行联合发酵。反应器B中状态Ⅲ(C/N=20)效果最佳,其甲烷产量为296.90ml/g.VS,VS去除率为68.19%,COD去除率为59.87%。对小麦秸秆进行氧化裂解预处理后,大大提高了其厌氧发酵率。为阐明实验中甲烷产生的动力学机理,对每一种实验状态,采用Gompertz模型解释其累计甲烷产量曲线。4.本研究还探讨了加热及超声波预处理对鹅粪厌氧发酵的影响。在6个半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中,以 3 种不同的 OLR(1.4 g·(L·d)-1·VS,2.9 g·(L·d)-1·VS 和 4.4 g·(L·d)-1·VS,分别称为状态1、状态2和状态3)、以及5个不同的超声波(28 kHz)预处理时间(25、45、60、90和120 min),优化鹅粪的厌氧发酵过程以提高甲烷产量。实验表明:状态2效果最佳,甲烷产量、COD去除率及VS去除率最高。由于加热、超声波预处理及OLR调控,反应器C在状态2实验条件下,其甲烷产量增加40.76%。本研究还进行了鸡粪、鹅粪和氧化裂解小麦秸秆联合发酵实验,其基本目的是减少鸡粪中的氨。结果表明:反应器B中状态Ⅱ(C/N=25,3.0 g·(L·d)-1·VS)效果最佳,甲烷产量达260.14 ml/g.VS,VS及COD去除率分别为63.90%及56.76%。
其他文献
紫色粉砂岩是一种常见的碎屑沉积岩,有关紫色粉砂岩及其附近土壤中矿物风化细菌种群结构、矿物风化效能及其机制等研究至今未见报道。研究紫色粉砂岩表生和土壤矿物风化细菌及其生物多样性对于丰富矿物风化细菌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阐明细菌-矿物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以四川盐亭紫色粉砂岩原岩、风化紫色粉砂岩及附近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培养技术和Biolog生态分析系统对紫色粉砂岩与土壤中可培
花粉萌发及花粉管极性生长对于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至关重要,这些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调节,例如水合作用、物质运输、细胞骨架重排、信号转导和细胞壁组分的合成等。其中,囊泡运输作为细胞内膜系统中物质运输的方式,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Exocyst复合体是一类含有8个亚基的囊泡拴系复合体。前人的研究发现,拟南芥中SEC5,SEC6,SEC8,SEC15亚基缺失后,突变体表现出花粉萌发及花粉
长末端反转座子(LTR-RT)是植物基因组中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一类转座子,通常富集于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植物基因组中LTR-RT拷贝数量、结构及活性在不同物种甚至近缘物种中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LTR-RT可以用来开发多种分子标记,进行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另外,通过计算直系同源LTR-RT插入基因组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对近缘物种间的进化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东方梨(‘
猪圆环病毒病2型(Porcine circovirus virus type 2,PCV2)给世界养猪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已鉴定出许多与PCV2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PCV2的入胞、运输以及复制等过程。PCV2的亚临床感染可降低仔猪平均日增重,导致免疫失败或者病程加重发展成PCVAD等,但是其致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宿主和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猪体的免疫应答可能与
《孔乙己》作为一篇中学课本之中的必读篇目,常使研究者们习惯于从社会的维度进行研究,这就造成了研究者对于孔乙己性格中"善良"一面的分析浅尝辄止,从而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片面地看到孔乙己性格中迂腐、陈旧的一面,并以此控诉社会的黑暗,实则是对鲁迅先生创作文本及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的曲解。就这个层面而言,这样的解读实际上是在淡化小说的内涵。因而,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以孔乙己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为切入
尿路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它的定义为:病原生物入侵尿路引起的尿路炎症反应。被感染的部位一般包括尿道、膀胱、输尿管、肾脏肾盂等。临床数据表明:高达90%的尿路感染是由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UPEC)引起的。到目前,很多毒力因子被确定在UPEC感染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与肠道内共生的和致腹泻的大肠杆菌相比,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
草甘膦(N-(膦羧基曱基)甘氨酸)是一种非选择性、广谱、内吸收传导的茎叶处理除草剂,由于其具有广谱、低毒、安全、无土壤残留的特点,一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优秀的除草剂,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大面积商业化,草甘膦已经成为使用量最大的品种,占整个除草剂市场的20%以上。因为草甘膦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及代谢机制,具有灭生性特点,人们一度认为在田间不可能出现抗草甘膦杂草。然而,严酷的事实是,近10年来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xs Fallen)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亚洲水稻种植区,不仅能够直接刺吸造成危害,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 disease,RSVD)和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RBSDVD)等病毒病的传播介体,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尤其是在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发的水稻稻瘟病是重要的水稻病害之一,易暴发成灾,该病害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内都会发生,其流行程度因不同区域和不同年份而具有一定的差异,平均每年给全世界的水稻生产造成10%~20%的损失。该病害也是我国各水稻种植区重要的病害之一,正危害我国水稻的生产安全。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仍以筛选培育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为主,但是由于该病原菌容易发生变异,抗病品种抗病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为害严重的水稻害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稻种植区。在中国,稻纵卷叶螟通常在一年中温度较高的季节发生。有关温度对稻纵卷叶螟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影响的研究较多,但热击对稻纵卷叶螟行为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文研究了热击条件下幼虫的取食和微生境选择行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稻纵卷叶螟对高温的行为反应研究提供重要信息。1.热击对幼虫存活和成虫繁殖的影响从3龄幼虫开始饲养在不同高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