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观测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全国631(743)站1951-2004年逐日降水资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以及NCAR/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近50a以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平均特征、年际变化、时空分布特征、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年内分布形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中国夏季强降水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各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对我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分布形势的影响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 (1)近50年来我国强降水指数对应的阈值呈东北西南向梯级分布,西北大部阈值为10-25mm,局部阈值在10mm以下,长江以南地区的阈值大体为30-40mm,华南局部超过50mm。近50年来我国平均极端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西北大部平均次数为2次,我国南部华东、华南等地平均次数约为6到8次。 (2)近50年以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趋势于增多,极端降水事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存在一个相对低值区,其后增长幅度显著。分别讨论我国各个气候区域内平均极端降水事件年指数序列发现,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两地强降水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正增长区域中西北西部、青藏高原、华中增长趋势最为显著。 (3)比较1951-1971年和1972-2004年2个子时段间强降水年指数的平均值可以发现我国新疆西部、东北北部、青藏高原东南侧、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大部呈显著增加增加趋势,与此同时,华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减少。综合分析强降水年指数、强降水比率以及强降水季指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我国东北北部、华中、华东等地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趋于夏季集中,因而就平均状态而言极端降水事件对上述地区的影响程度很可能高于其他地区。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各项特征指数对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制约作用不同,且均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副高面积指数和西伸脊点位置对我国大范围的极端降水事件分布作用明显,副高脊线位置和强度指数对极端降水事件纬向分布的变动有一定制约作用。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暴雨和台风预报是主要的预报对象,梅雨锋和台风暴雨和台风登陆问题受到人们紧密关注,过去受限于常规观测手段的实现,处于偏远地区和海洋上观测资料的不足对造成影响这些
双眼墙结构在强台风中经常出现,是引起台风强度和结构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双眼墙结构出现后,外眼墙逐渐增强并内缩,此时往往表现为台风强度的变化,随着外眼墙进一步加强、内缩,内
华南的前汛期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且分布极不均匀。对2008年前汛期广东省最强的“2008.6.13”珠三角暖区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和动力热力机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华南前汛期暖区
我国夏季的天气气候特征与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层的南亚高压关系密切,夏季在对流层高层处于庞大的南亚高压东侧,对流层中、低层处在活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因此
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雾的危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对人口密度高、城市群集中、经济发达、同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于长江
传统的全球气候模式水平尺度远远大于自然界中云的水平尺度,影响了气候模拟和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将一种称为随机云产生器(SCG)的次网格云描述方法以及与之相结合的辐射计算方
本文使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简称JTWC)整编的2001-2006年的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资料,首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尺度季节变化特征、区域分布情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全球客观分析NCEP/NCAR资料以及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WRFV2.1对2007年7月江淮地区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着重研究这次过程中的中尺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