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之可预见性规则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yu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合同法中的可预见性规则。可预见性规则最早出现在法国法中,随后在英美法中得到发展,在国际条约中得到完善。其定义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因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时,仅就其订立合同时已经预见或应该预见到的损失承担责任。可预见性规则的出现使完全赔偿原则得到了限制,避免了对可得利益的过大解释,从而平衡了合同双方的利益关系。本文的写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可预见性规则的历史发展,梳理出了可预见性规则的发展脉络,明确了各国关于“可预见性理论”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文章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其次,对可预见性规则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在对理论界的各家观点进行叙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大家能对可预见性规则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将可预见性规则与相关概念进行的比较分析。大多数国家都是先规定了完全赔偿原则,随后才出现可预见性理论,那么完全赔偿原则与可预见性理论的关系到底如何呢?还有法国法中规定了可预见性规则,而德国法中却没有,取而代之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可预见性规则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可以相互替换?这都是我们在研究可预见性规则过程中需要搞清楚的。通过将可预见性规则与完全赔偿原则、过错、因果关系理论的比较,辨析其中的异同,能使我们对可预见性规则有个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关于可预见性规则适用的分析。作为一种法律规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发挥其价值。违约损害经常发生,但可预见性规则却不是一概的适用,因为可预见性规则有其适用的条件,只有条件满足才可能适用可预见性规则。同时,可预见性规则还有其适用的例外,在符合例外情况时即排除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这种条件和例外将可预见性规则限制在一定的适用范围之内。第四部分是关于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完善建议。通过上述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可预见性规则的规定过于简单,理论研究不够充分,以至于实践中应用也较为局限,笔者希望通过本部分的论述,能促进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可预见性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打下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我们以水溶性新吡啶偶氮染料2-(5-溴-2-吡啶偶氮)-5-[(N,N-二羧基甲基)氨基] 苯酚(5-Br-PADCAP)为显色剂,建立了血清铁自动化比色测定的新方法.临床应用表明, 该法快速、简便
<正>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博士学位教育以来,在校博士研究生数量整体上呈逐年扩张的趋势。进入本世纪以后,法学博士项目和法学博士生数量增长迅猛,甚至有人惊呼法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组织、尿脱落细胞和外用血中的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c-myc mRNA表达,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及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同时检测2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患者
在排污费改为环境税的背景下,为研究环境税率的最优设计,从组织行为的视角,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在静态环境税率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税率动
检验报告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鉴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之一.随着检测系统和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临床检验的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标本采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疟疾这种传染病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十分罕见. 近几年来,我院收治了2例因输血和劳务输出而感染的恶性疟病人,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