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干果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与生理活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的果实,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酚、黄酮、甾醇、生物碱、活性多糖、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具有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清热生津、保肝解毒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抗氧化、抗肝损伤、降脂减肥、抗肿瘤和抗菌抗炎等方面。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惠州产地野生余甘子干果的化学成分组成,并对其药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为其在食品行业和医药行业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综合开发和利用我国大量的野生余甘子资源及发展我国传统中药。本课题采用有机溶剂分级、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TLC和制备HPLC等分离方法。从惠州产地余甘子干果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8种化合物。利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分别鉴定为Mallotusinin (C1)、柯子宁(C2)、柯黎勒酸(C3)、异柯里拉京(C4)、粘酸-1,4-内酯-3-O-没食子酸酯(C5)、槲皮素(C6)、槲皮素-3-O-β-葡萄糖苷(C7)、柚皮素(C8)、云香苷(C9)、没食子酸(C10)、鞣花酸(C11)、焦性没食子酸(C12)、β-谷甾醇(C13)、β-谷甾醇棕榈酸酯(C14)、β-胡萝卜苷(C15)、桂皮酸(C16)、5-羟基甲基糠醛(C17)、二十六烷酸(C18)。其中化合物C1、C2、C8、C9、C14、C17、C18为首次从余甘子中分离得到,C1为首次从该植物属中分离得到。采用体外抗氧化实验方法,对余甘子干果中提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中提取得到的多酚化合物都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mallotusinin对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最强。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3.99μM和2.27μM,清除ABTS?+自由基的TEAC值为6.15。同时还讨论了余甘子中提取化合物自由基清除能力与化合物分子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本文还考察了余甘子中的多酚化合物对Fe2+离子的螯合能力以及对Fe2+引发的亚油酸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各多酚化合物均可螯合Fe2+并能抑制Fe2+引发的亚油酸过氧化反应,而且其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与螯合Fe2+能力一致。采用MTT方法,利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及人肝癌细胞(HepG-2)两种细胞系,以抑制细胞增殖为目标,对余甘子干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进行了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研究。结果显示,余甘子干果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对MCF-7乳腺癌细胞和HepG-2肝癌细胞的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不同多酚化合物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在测试浓度范围内,余甘子多酚化合物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大于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P < 0.05)。其中单宁化合物mallotusinin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效果最好,且与浓度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 IC50值为0.055mM。
其他文献
临沂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地理位置,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社会基础设施较好.但发展中存在人地矛盾突出、财力不足、发展不平衡、资源开发效益差等制约因素.在分析、评价临沂市经济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元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一时期,士大夫文人与隐士等构成的画家群体,以卓越的创造精神和成功的艺术表现,推动了绘画从形到意的大变革,建立了格调高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每组各28例。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
本文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法制研究所组织的课题研究报告的摘要。对会员制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会员制是一种经营体制 ,经营者通过发行会员卡的方
从上世纪20年代到抗战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被反复改编或重写。无论是20年代以张碧梧为代表的专注通俗文学创作的"守旧"文人,还是30年代关注农村社会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给出了一类具函数变元的非线性双典型微分方程解的振动的充分条件定理。
自杀意念的有效识别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重要内容.属于内隐的自杀意念会有或多或少相应的外显表现.并且,对自杀意念的外在表征的有效识别,可以大大降低自杀成功的概率.文
王德华,女,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东临朐人,博士,教授。1990年9月至1994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山东师范大学原子分子物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