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的成书于西汉初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在政治和思想即将走向大一统的时期,因而其思想带有各家思想整合的特征。在伦理思想上,《淮南子》站在道家立场上,积极吸收其它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丰富而又复杂的伦理思想。本文分为三部分,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结合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内容和伦理学的原理,较为全面地探讨《淮南子》中的伦理思想。《淮南子》的伦理思想以“道”为宗,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许多方面。在人性论上,它提出性由“道”出,肯定了人类生理欲望的正当性,指出了人性是一个自然性和社会性皆可变异的动态过程,分析了人性的重要性;在道德起源和本质上,提出以“道”为万物的本原,以德为万物的本性,认定德是源于道,指出了“德”存在的物质基础、历史性与实践性;关于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问题上,提出“道”是判断道德的最高标准,德、仁、义、礼、乐是依附于“道”的道德行为规范;在道德修养方面,在“道”的基础上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顺应人性,因势利导;对于人生,提出了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淮南子》对其它学派的思想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在批判的基础上认真吸纳。它对儒家、法家、墨家等思想进行了认真清理,力图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于儒家,它批判其倡导的仁义礼乐,也反对儒家所提倡的丧葬之风。但它肯定了儒家仁义礼法的教育作用,在义利观上也带有儒家贵义轻利的色彩,但它又不是绝对的排斥利。在道家理想人格中也有儒家的社会人伦道德型人格。它反对厚葬,与墨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重视法的作用,明确了法的重要性和公平性,但是提出“法辅仁义”的德刑观。《淮南子》的伦理思想反映出它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关注和寻求新的社会秩序的努力。但其伦理思想中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实践中具有很难的现实操作性,因而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采纳。但是,《淮南子》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一些观念和主张对董仲舒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构建和魏晋玄学的兴起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