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和出口国,产品行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世界玩具约75%的产量均来自中国,广东玩具出口占全国出口玩具份额的70%。与国际先进同行相比,我国的玩具制造业在质量安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改善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绩效意义重大。监管政策绩效改善的前提在对政策进行科学与规范的评价。本文基于政府监督管理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的视角,以广东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监管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公共政策分析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在系统审视我国出口玩具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的演变及特征的基础上,从政策需求与政策逻辑两个方面,对监管政策绩效做出初步评价。论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重点了解出口玩具行业中的相关企业的质量现状、质量标准、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围绕相关企业政策需求及祈求,识别问题,探究原因,收集意见,作为调整及完善相关政策的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广东出口玩具整体质量大致是“中等水平”,宏观质量处于初级阶段,微观质量大多于满足于标准阶段。具体表现为:存在出口商品质量“事故”及召回事件,大型企业出口业务相对稳定;产品品类和款式增加;质量控制体系基本完善;质量问题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规模问题”。虽然出口玩具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复杂,涉及产业结构、出口秩序、管理体制、技术标准、市场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但从政策监管的角度,现有政策管制有余,服务性与针对性不足,如在现有体制下,出口企业并非真正的商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低价竞争、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追求质量进步的动力递减。为此,本文提出了政策改善的建议,包括: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加快贸易转型;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针对性;针对监管存在制度不健全,手段单一,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与检验分离等问题,理顺体制;构建广东出口商品质量评价指数体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