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吸引优秀生源前来学校就读,以及学生选择就读什么样的高校已成了各高校招生部门和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有关个体选择高校的直接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论文借助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之2007级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选取我国大陆31个省市175所普通高校47170名2007级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不同群体大一学生在择校原因方面的差异,以期更好地了解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考生在选择高等学校方面的差异,进而为高校制订有效的招生策略和办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在梳理美国、我国大陆和台湾省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分别对不同家庭居住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和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群体的择校原因做调查和分析,并据此,提出高校改善内部运行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第一,采用偏相关分析法考察不同家庭特征对择校结果的影响,发现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经济背景和家庭文化背景与高校选择的结果均存在线性相关,其中,家庭经济背景与高校选择结果的相关系数最高。第二,不同群体大一学生的高校选择过程既是个体出于自身条件、资源、需求和偏好的不同所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同时又是不同家庭文化资本的继承性传递,是各家庭文化背景群体惯习作用的结果,即不同群体大一学生在高校选择上的差异是个体主观上的理性选择和客观上的文化再生产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在16个可能影响择校的原因中,不同群体大一学生评价重要性程度较高的前5个项目是一致的,它们按照重要性程度的由高到低依次是:就业前景、学校招生分数段、学科、专业声誉、大学师资和学校的知名度等;而较不看重的6个项目,按照其重要性程度的由高到低分别是:中学教师及其它非亲属长辈的影响或建议、朋友、同学、学长(姐)的影响或建议、特殊项目、离家较远、离家较近、有亲朋好友在本校等。第四,在16个可能影响其择校的原因中,不同群体大一学生对其的重要评价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具体为:城乡子女在选择高校时,城市子女比农村子女更看重父母、家人或其它亲属的影响或建议,而在学费和生活费用因素方面,农村子女评价其重要性程度更高;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选择高校时,优势地位阶层子女和中间位置阶层子女比基础阶层子女更重视父母、家人或其它亲属的影响或建议,而对学费和生活费用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刚好相反;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大一学生在选择高校时,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由高到底,他们对学费和生活费用因素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评价在逐步增加;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在选择高校时,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由高到底,对就业前景与学费、生活费用因素这两个项目的重要性评价呈递增趋势,对父母、家人或其它亲属的影响或建议的重要性评价在逐步降低。第五,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从总体上看,影响不同群体大一学生择校的因素包括:高校自身特征、外人的影响、地缘和学缘、高校招生宣传信息、特殊项目、学校的招生分数段等。尽管影响每个群体大一学生择校的因素并不完全相同,但高校自身特征因素却是在选择高校时对各个群体大一学生都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