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溜、注、入”理论出现在《灵枢·根结》篇中,内容涉及手足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四类腧穴,其中“入”穴又分为上、下两种,共30个腧穴。这些腧穴不仅有鲜明的分布规律,而且具有由四肢末端流注上行的特点。但在后世的经络腧穴理论研究中,对“根、溜、注、入”的专题研究十分匮乏,既缺乏对“根、溜、注、入”本义的探讨,又没有系统和完善的理论认识。同时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也不丰富,出现了“根、溜、注、入”与五输穴等内容的混淆情况。这与其在《内经》中鲜明的理论特点并不相称。因此,对“根、溜、注、入”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选题对“根、溜、注、入”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研究背景着眼,对相关的古代文献和近五十年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梳理出相应的认识和观点,发掘其中的参考价值;其次结合语言学、文献学方法,在《内经》理论研究的背景下,从局部到整体对“根、溜、注、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点面结合,归纳其理论内涵与意义;第三,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根、溜、注、入”与根结、标本、五输穴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根、溜、注、入”含义的认识,探究其理论根源,同时辨明混淆内容,力求在经络理论的层面上,突显“根、溜、注、入”独特的理论内涵,必将对针灸经典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1.“根、溜、注、入”的文献研究概况《内经》之后的历代针灸专著中,晋代皇甫谧不仅在《针灸甲乙经》中保留了《内经》“根、溜、注、入”的文献记载,还提出自身的学术观点。唐宋时期是“根、溜、注、入”记载的空白期,针灸文献的研究以完善腧穴理论为主,鲜有对经络理论的深入探讨。至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四根三结”,注家对其进行注解时再次提到“根、溜、注、入”的内容,但认识较为混乱。从文献记载的情况可以看出“根、溜、注、入”与经络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内经》注家对“根、溜、注、入”的注解,提供了重要的观点。主要有杨上善、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他们对“根、溜、注、入”的认识大体上比较一致,肯定了从“根”流注上行的特点,强调与“络”的密切关系,并明确指出与五输穴的不同。同时对是否只涉及阳经,以及个别腧穴的归经方面存在分歧。这些认识为“根、溜、注、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现代文献对“根、溜、注、入”的专题研究是空白,只在经脉流注、类穴、根结、五输穴的研究中涉及到“根、溜、注、入”的内容。“根、溜、注、入”出现在这些相关文献中,一方面说明其与这些理论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自身的理论特点:经脉有上行单向流注的特点;所包括的腧穴具备类穴的规律;与根结理论密不可分;与五输穴有类似之处。这些相关文献为“根、溜、注、入”研究提供了思路。2.“根、溜、注、入”内涵的探讨与认识从文字本身的含义、《内经》中相关文字的意义以及相应腧穴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对“根”、“溜”、“注”、“入”各类腧穴进行探讨。总结认为“根”穴分布在四肢末端,是经络之气“始发”的部位,蕴涵着“生”的含义,体现出对整体的决定性作用,并延续根结理论的内涵,强调人体四肢末端对头胸等上部的重大影响力。“溜”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与原气有关,是阳气充盛的部位,可用于诊察脉气的盛衰,与早期经脉学说对人体腕踝关节部位的重视相一致。“注”穴有规律地分布在腕踝关节、近腕踝关节1/4处、肘膝关节,多数与脉动有关,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入”穴分为上“入”与下“入”穴两种,上“入”是位于颈部的经穴,下“入”是络穴,联系络脉。上“入”与下“入”指出了从“根”流注上行有经脉与络脉两种途径,并且这两种途径终结的部位都在头胸等人体的上部,与“根”相呼应,体现出人体通过经络纵向联系的整体性。上、下“入”穴的部位表浅,与经脉与络脉的诊察相关。位于颈部的上“入”穴联系邻近部位,体现近治的作用,而位于肘膝以下的下“入”穴,联系远隔部位,体现远治作用。结合各类腧穴的探讨,从文字含义、腧穴分布、与脉诊的关系以及治疗特点等各方面,对“根、溜、注、入”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发现,“根、溜、注、入”通过腧穴上下分布的规律特点,不仅直接表现出人体上、下部位纵向的密切联系,还强调了四肢远端的重要性,突出颈部腧穴的作用,呈现出循经远近配穴的基本模式。“根、溜、注、入”的应用与脉诊相关,腧穴多为诊脉点,治疗的范围是外邪入中经络的外感病症,表现为阳经的实证、表证。治疗的方法采用泻实的方法,包括放血疗法。3.“根、溜、注、入”与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根、溜、注、入”与根结理论、标本理论以及早期经脉学说的比较研究,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对经络以四肢为本上下纵向密切联系的认识具有同源性,体现出《内经》所强调的关于“终始”、“本末”的重要性。“根、溜、注、入”理论通过腧穴的运用表现出经络理论的内涵,是对经络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根、溜、注、入”与五输穴涉及一些共同的文字和腧穴,流注方向也大致相同,有着相似的特点,但在出处、内容、意义以及应用等方面的比较中发现二者之间在本义上存在很大的区别,所强调的理论重点不同。“根、溜、注、入”是通过腧穴体现经络理论的应用,而五输穴是体现腧穴自身的特异性,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不可掺杂在一起,否则会造成内容混淆,误解“根、溜、注、入”的含义。“根、溜、注、入”作为《内经》理论之一,融合了《内经》的哲学思想,通过人体自身上下联系的整体性,反映出自然界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4.结论与讨论“根、溜、注、入”是经络与腧穴相结合的理论,以经络为体,腧穴为用,具有经络并重,上下相应、重在四末,诊治结合,诊脉为先等特点。综合全文,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通过本文多方面的研究,对“根、溜、注、入”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根、溜、注、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学术特点。(2)“根、溜、注、入”理论与临床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早期经络理论的应用和发挥,是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过渡的产物。(3)比较研究中发现,“根、溜、注、入”与五输穴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同时与根结、标本以及早期经脉学说有同源性。(4)从历史上看,随着脏腑理论、腧穴理论占据中医针灸理论的主导地位,《内经》经络理论的丰富内涵在后世未被发扬,“根、溜、注、入”理论为深入开展《内经》经络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本选题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本义探讨,填补了“根、溜、注、入”理论的研究空白。第二,通过与《内经》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明确“根、溜、注、入”理论的意义,辨明与五输穴混淆的内容。第三,为深入研究经络理论提供新线索。第四,为针灸临床工作提供新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