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学习对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大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系列实验通过研究弱视噪声视功能的缺损和感知觉学习对弱视视觉功能的恢复作用(实验1),和研究知觉学习对未成年共同性外斜视眼位矫正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作用(实验2),来探讨知觉学习对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1:随机选择门诊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病例和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弱视组和正常组。正常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40例80眼,平均年龄7.5岁。弱视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88眼平均年龄7.1岁。正常组屈光不正性儿童和弱视病例戴镜一个月后,全部受试者经噪声双视力表进行噪声视功能检查,对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的病例再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戴镜、遮盖为前提进行知觉学习,每天早晚各20分钟,每10分钟间隔休息一次。对照组仅戴镜、遮盖。3个月后对两组对象进行视力及噪声视功能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2:90例4-12岁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0.9,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进行双眼视觉性知觉学习,被试者配戴红绿眼镜,均在标准条件下(CRT显示器,刷新率85Hz,荧屏亮度30~50cd/m2)进行脱抑制,双眼交互平衡,内外融合力,双眼多维空间感知图像训练,每天早晚各20分钟,每10分钟间隔休息一次。对照组49例未经治疗。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检查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1:弱视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率(80.7%)明显高于正常组(18.8%)。经卡方检验x2值为64.3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弱视组50例88眼,71眼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大于2行。71眼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异常者,治疗组知觉学习后视力(0.89±0.02)与对照组视力(0.56±0.02)比较,经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噪声视力与无噪声视力之差(1.55±0.11)与对照组(3.45±0.19)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实验2:知觉学习后治疗组有同视机Ⅰ级功能的人数比例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经卡方检验x2值为11.3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知觉学习后治疗组融合范围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屈光不正性弱视不仅仅视力低下,他们排除外部噪声的能力也是降低的。 (2)知觉学习可促进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视力及噪声视功能的恢复。 (3)知觉学习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有促进作用。 (4)知觉学习对儿童大脑皮层可塑性有影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