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利用影像学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三维重建并测量7-12岁儿童“Luschka joint”的相关结构,以探索其颈椎钩椎关节相关结构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规律,旨在为儿童颈椎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解剖学依据。2.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儿童“Luschka joint”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其不同工况下行力学加载,以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受力情况。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CT室、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影像科行MSCT扫描且包含完整颈椎结构的健康儿童资料共92例,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经Mimics软件行多平面重建,调节最优对比度后行钩椎关节各指标测量与分析,包括:1.钩突间距,钩突高,钩突--横突孔间距,钩突基底宽、长,钩突倾角,横突孔径线(横径,矢径,横突孔间距),椎间隙径线,椎体高,椎体横径、矢径,椎间孔径线(高,宽);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2.选择8岁男童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后利用3-matic8.0行光顺处理,再由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10.0行网格划分,建立虚拟仿真模型,在其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等条件下行机械负荷分析。结果:1.钩突间距,钩突高,钩突-横突孔间距,钩突基底宽、长,钩突倾角,横突孔径线(横径,矢径,横突孔间距),椎体高(前,中,后),椎体横径(上,中,下),椎体矢径(上,中,下),椎间孔径线(高,宽),以上指标整体随椎序而增大,(在年龄间的变化整体为C组>A组,C组>B组,但A和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前高,中高)随年龄而增高,椎间隙后高则随年龄增大而降低。2.椎间孔径线、横突孔径线均与钩椎关节各相关指标间存在相关性;钩椎关节内各指标间也存在相关性。3.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在前屈/后伸,侧屈时的力学加载,加载部位的受力情况为左右对称,左旋或右旋时受力最大部位在C4。结论:1.7-12岁儿童存在“Luschka joint”且其径线测量有较明显的增龄变化规律。2.7-12岁儿童椎体的径线测量有较明显的增龄变化规律。3.7-12岁儿童椎间孔的高和宽分别与“Luschka joint”的钩突基底长、钩横间距、钩突夹角存在相关关系。4.7-12岁儿童横突孔的横径和纵径分别与“Luschka joint”的钩突高、钩突基底长(宽)、钩横间距存在相关关系。5.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8岁儿童“Luschka joint”重点受力部位为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