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酿酒酵母乙醇合成能力的全局调控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葡萄酒酒度平均升高了2%v/v。较高的酒度给葡萄酒带来各种不良感官影响,因此,利用合理技术手段,降低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乙醇生成量,成为葡萄酒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利用乙醇合成能力弱化的酿酒酵母菌株进行发酵,是最简单和最经济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利用转录因子Spt15p随机突变的酿酒酵母YS59文库,筛选乙醇合成能力弱化的酿酒酵母菌株,同时利用转录组与代谢组学手段,以期从整体水平阐释酿酒酵母乙醇合成能力弱化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一株乙醇产率降低34.89%的酿酒酵母菌株,其Spt15p上5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以乙醇产率为指标,对Spt15p突变文库菌株进行模拟葡萄汁发酵复筛,获得一株乙醇产率降低34.89%的酿酒酵母菌株YS59-409(乙醇产率0.239 g/g糖),且YS59-409的生物量与CO2失重都相比对照增加。推测该菌株可能将更多的糖用于菌体合成和CO2生产,减少了用于乙醇合成的碳流,从而导致YS59-409菌株乙醇产率降低。对YS59-409转录因子Spt15p进行突变分析,发现有5个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分别为Ile 46Met、Asp 56 Gly、Ser 118 Pro、Tyr 195 His和Leu 205 Ser。但是,对上述氨基酸进行单点突变,结果却显示,乙醇产率分别增加了8.07%、10.99%、1.05%、3.12%和10.37%。(2)对YS59-409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挖掘出9个疑似关键基因。以YS59-p Y16菌株为对照,采用RNA-Seq技术,对发酵中期的低产乙醇菌株YS59-409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筛选与乙醇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网络互作分析,挖掘关键基因。结果显示,转录组分析筛选到显著差异表达基因203个(101个基因下调,103个基因上调)。通过GO与KEGG pathway分析发现,YS59-409低产乙醇的特性,可能与碳源分流至其他代谢终端(甘油)、酵母对己糖的吸收效率下降以及酵母对乙醇的胁迫响应有关。结合差异基因互作网络分析,最终挖掘到的9个疑似关键基因,分别是RPL22B、REX4、IMA1、YNL195C、SOR2、YNL194C、HXT2、RGI2和AQY3。(3)基于LC-MS对YS59-409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以YS59-p Y16菌株为对照,采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对低产乙醇菌株YS59-409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寻找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通路分析。结果显示,42种代谢物具有差异,对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发现,显著差异代谢路径中最主要的差异代谢物有L-谷氨酰胺、L-谷氨酸、腺苷酸琥珀酸、丙酮酸、琥珀酸半醛和谷胱甘肽等。分析表明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代谢与甘油途径相关,可能通过增加甘油来平衡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代谢途径中过多的NADH,从而减少乙醇合成的碳源。参与NAD+从头合成的犬尿氨酸途径相关代谢物有所上调,可能是胞内NAD+含量不足(NADH过量)的响应,这与通过甘油来平衡过多的NADH的推论相一致。这可能是酵母低产乙醇的主要原因。(4)RGI1/2基因显著影响酿酒酵母乙醇合成能力。利用一步克隆法构建RGI1/RGI2过表达菌株(BY4741 p Y26/RGI1、BY4741 p Y26/RGI2),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RGI1/RGI2敲除菌株(BY4741 p Y26/△RGI1、BY4741 p Y26/△RGI2),并将上述工程菌株进行模拟葡萄汁发酵。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菌株,RGI1/2基因过表达和敲除菌株发酵速率均略有降低,同时乙醇产率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0.43%、19.34%、21.36%和15.47%。研究结果说明RGI1/2在酿酒酵母的乙醇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TLC、HPLC及UPLC对乳核散结胶囊进行鉴别及定量,并建立乳核散结胶囊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及标准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LC法对乳核散结胶囊中化合物进行定性;HPLC法对该药品中淫羊藿苷进行定量;采用UPLC法建立乳核散结胶囊指纹图谱,并对其中四种成分进行定量。结果:TLC法对乳核散结胶囊进行鉴定,阿魏酸、黄芪甲苷、柴胡皂苷a和鹿衔草均在薄层中显色;HPLC法经方法
学位
氮素是果树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矿质元素之一,对果树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及果实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与氮素形态、水分和施肥时期密不可分。黄土高原作为苹果的优生区,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长期遭受干旱的困扰,因此该地区果园施肥要充分考虑干旱、氮素形态及施肥时期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为此,本试验以不同生长时期干旱为切入点,研究了干旱胁迫、氮素形态及施肥时期对果树氮素吸收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探究了秋施尿
学位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种子的成熟和萌发等。ABA作为发现较早的植物激素,参与了植物体内许多生理进程和信号转导过程,特别是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ABA有着非常重要的缓解植物逆境胁迫的作用。目前在拟南芥中ABA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调节机制得到了详尽的阐述,ABA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包含了三个核心组分,分别是ABA受
学位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机会致病菌,VI型分泌系统(T6SS)是其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在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中独立存在3套T6SS基因簇,分别为H1-T6SS、H2-T6SS、H3-T6SS。目前的研究显示,H1-T6SS主要介导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H2-T6SS和H3-T6SS不但参与同细菌的相互作用,还参与同真核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目前H1-T6SS分
学位
NAD(H)和NADP(H)作为重要的辅酶能在许多生化反应中以提供还原力,并且参与维持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作为唯一能催化NAD(H)磷酸化生成NADP(H)的酶,NADK参与调节许多生化反应,并且在调节氧还平衡,光合作用效率,以及维持活性氧(ROS)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小麦TaNADK3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构建转基
学位
蚜虫具有数量大、繁殖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致使其对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基于环保、安全性以及抗药性治理考虑,从天然资源库中寻找新型植物源杀蚜活性物质是研发杀蚜剂新产品的热点,也是开发化学杀蚜剂替代品的主要途径。然而,植物源杀蚜单剂产品的田间防效往往不够理想,通过科学合理的复配,可获得高活性的植物源杀蚜组合物,以用于植物源杀蚜混剂的开发。鉴于此,本研究以苹果黄蚜(Aphis c
学位
矿区的植被修复是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重要部分。营建结构良好,种群搭配合理的复合林草系统,对提高植被修复区生物多样性,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充分发挥修复树种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榆林当地乡土树种——长柄扁桃,作为一种优良的固沙木本油料植物,在毛乌素沙区的植被恢复工程中已被广泛应用。但自然条件下,长柄扁桃种子萌芽率低、出苗不整齐,幼苗和幼林生长十分缓慢。因此,若能应用物种间互利共
学位
β-咔啉生物碱是一类结构多样并且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癌、抗HIV、抗寄生虫、抗炎等活性。但是,对于β-咔啉化合物在抗植物病原菌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本课题组在之前研究了苯并菲啶类生物碱(QBAs)血根碱(SA),白屈菜红碱(CH)和它们的结构类似物。研究发现,在SA和CH中C=N+键是各种生物活性的决定性因素,类似物对植物的生长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
学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在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尽管如此,学困生问题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难题。对于小学高段的学困生而言,随着他们步入青春期,学习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此外,不同地区的学困生所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同时因城乡区域差异,农村地区学困生问题更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小学高段学困
学位
为了掌握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明确骨质疏松症治疗上高频中药的种类,给现代中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本文以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近三十年(1988年~2018年3月)中药内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英文文献,通过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58篇文献,将文献中涉及的具体中医辨证分型名称、中药处方名称、中药处方中的具体中药组成、干预病例数等信息,录入到Microsoft Offic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