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公共服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在我国早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布局缺乏科学理论体系指导,往往忽视了公共体育设施的效率最大化与公平性问题。本研究以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理论和GIS技术,对杭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与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与规模的人均指标数值偏低,而且配置水平不高,与杭州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与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的北京、广州相比差距明显。杭州的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增长与人口集聚增长基本保持同步,2019年杭州市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数与2013年基本持平。(2)杭州市下属各区县的公共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以上城、下城、拱墅等杭州老城区的体育设施的规模配置水平明显低于江干、滨江等后发展城区的配置水平。(3)以时间为阻抗单位,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基本被15分钟行程内的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区所覆盖;而萧山和余杭的大型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明显不足,大部分区域的居民需要30-60分钟甚至60分钟以上的行程才能到达大型公共体育设施。(4)综合大型公共体育设施数量、区域人口密度、以及体育设施种类等因素,杭州市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能力排名前三为:江干区、西湖区和下城区。(5)71个大型体育设施都集中在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与高密度的人口有良好的拟合,但是,大型体育公共设施的可达性也不均衡。可达性较好的区域主要由围绕上城区、江干区、下城区与滨江区的交界处,形成了环行分布,向外可达性依次递减。余杭区、萧山的北部区域可达性最差,是目前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的重点区域。(6)杭州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不公平是由城市历史的积累和发展惯性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7)根据最小阻抗与最少点数模型计算,随着亚运会体育场馆项目的竣工,杭州市在余杭区、萧山区等区域增设6个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可以从整体上改善杭州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居民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8)研究还提出了:1、以规划为导向,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相结合2、以法律为依据,合理拓展公共服务范围3、以智能化为手段,加快推进传统体育设施转型4、以制度为保障,努力实现三方共赢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