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是日本最杰出的俳谐作家之一。他吸收了贞门和谈林俳谐的精髓而又超越了它们,开创了蕉风俳谐,使俳谐达到了艺术的高度。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俳句,创立了以枯淡闲寂为代表的蕉风俳谐,使俳句从低俗的文字游戏升华为极具审美特色的文学体裁之一。芭蕉的作品有《次韵》、《虚栗》等早期俳谐选集,之后又有《野游纪行》、《笈之小文》、《奥州小道》等俳谐纪行文,并且还有许多俳谐收录在《俳谐七部集》中。芭蕉的俳风有“风雅之诚”、“不易流行”、“闲寂”、“纤细”、“轻淡”等。关于这些,可以从初期宗房时代到江户迁居以及最后各地漂泊的几次人生变迁中体味。本文主要是从蕉风形成的早期、发展期、成熟期的角度,根据芭蕉的俳句以及写给弟子们的书信等追溯他自身内心的种种变化,以不同时期中对已被神秘化的芭蕉的评价和认识的考察为中心进行研究。论文分为三章:由第一章初期像隐绘一样的芭蕉和第二章迁居草庵的芭蕉以及第三章开始走向游历生活的芭蕉这三章内容组成。芭蕉最初走入俳谐世界的时候,并非是马上就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芭蕉从伊贺的少年时代到第一部发句作品的出现,作为初期宗房时代的俳谐,是一种所谓“贞门”风格的、一种游戏的、被当时社会风潮所影响着的形式。自身的生活在当时并没有影响到芭蕉的文学创作。之后,成长期的芭蕉经历了江户迁居到深川入庵,受到社会风潮和西山宗因的影响而倾向于谈林风。由于参禅和对庄子的倾倒开始指向汉诗文调,从那时起也开始表现出对清贫生活的向往。在《野游纪行》的旅行中,不仅仅是文辞,庄子精神对芭蕉的影响表现的比较突出。另外,芭蕉对于自身的沉淀以及对于像西行和宗祗那些漂泊诗人的憧憬之心也很强烈。通过野游之旅,芭蕉俳谐的共鸣者增多,芭蕉开始怀揣自信以“疯狂人”的生活方式走向属于自己的俳风世界。《笈之小文》《更科之旅》的时期,蕉风俳谐的理念趋于形成。到了蕉风确立期的《奥州小道》之旅,既没有了《野游纪行》时期的悲壮感,也进一步将自身的疯狂人形象客观化,同时滑稽化的低俗表现也已消失。可以说在芭蕉对能因的思考、对西行的爱慕、对旅行的向往的种种背景下能看到他在旅途中寻求风雅之心的淡淡人生价值观。晚年的江户生活和最后的旅行从传统题材中追求新意,或着眼于日常百姓生活,或使用俗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芭蕉的“高悟归俗”。芭蕉艺术的探求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蕉风的世界里或者是蕉风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还有着更神秘、更值得推敲的地方。然而,笔者所考察的仅仅是其冰山一角,作为今后的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