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适应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N_cntj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或“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从而形成了多样而极端的生态环境。青稞(多棱裸大麦)是青藏高原藏民族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对高原环境具有优异的适应性,形成了大量具有特殊适应性的青稞地方品种(Landraces),其中很多材料具有良好的短生长季(Short growing season)适应性特征——早熟(Early maturity)。但是,极少有研究从群体层面揭示青稞种质资源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响应和青稞早熟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首先,本研究选取230个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青稞地方品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DArT(Diversity array technology)标记划分群体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和计算群体遗传基础参数,进而探讨群体结构、遗传距离(Genentic distance)和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搜寻青稞基因组内受到正向选择的离散位点(Outlier loci under positive selection);其次,在抽穗期表型鉴定的基础上,配置拉鲁青稞(早熟)×迪青1号(晚熟)杂交组合,利用其F2群体(279单株)进行早熟基因定位,并最终确定了控制拉鲁青稞早熟性状的基因是eam8.l。最后,对134个青藏高原野生大麦和青稞地方品种EAM8基因进行单倍型(Haplotype)检测和拓扑进化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青藏高原青稞地方品种群体结构同地理来源间关系密切,总体上呈现出南、北两个群体(Population)下各自存在东、西两个亚群(Subpopulation)的分化趋势,且各群体和亚群材料均有其地理核心分布区和延伸分布区;Mantel test和空间自相关的结果表明,青稞地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同地理距离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并且在<342km的地理距离内更容易形成相似的生态型(Ecotype),地理隔离对于青稞地方品种群体遗传结构的形成影响显著。  2.影响青藏高原青稞群体结构的主要气象因子水分相关因子,青稞地方品种群体分层样式同生境类型间存在关联;青稞地方品种群体POP1和POP2中参试材料Q值同海拔(X21)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Subpop1和Subpop2中参试材料Q值同生长季平均水汽压(X15)相关性显著(P<0.05),Subpop3和Subpop4中参试材料Q值同纬度(X19)和五月份降水量(X5)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相关(P<0.05)。  3.青稞地方品种DArT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同五月份降水量(X5)显著相关。基因组343个DArT位点等位基因频率(P)至少同一个地理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尤其是受到正向选择作用的9个离散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受到生长季平均气温日较差(X14)、生长季平均相对湿度(X16)与纬度(X19)、经度(X20)和海拔(X21)的影响。在5个受到正向选择作用的离散位点附近,存在7个和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关的QTL。青稞在长期栽培过程中,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温度和降水(尤其是生育前期降水)是最为主要的环境选择压,通过对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多样性等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群体遗传结构的空间分布样式。而经纬度、海拔对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特定环境下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因素实现的。  4.对拉鲁青稞(早熟)×迪青1号(晚熟)杂交组合279个F2单株的表型分析发现拉鲁青稞的早熟性状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进一步的遗传和物理图谱构建,将该基因定位于1HL上并确定其为生物钟相关基因(Circadian clock associated genes)EAM8(EARLY MATURITY8)的新隐性等位变异并命名为eam8.l。  5.在eam8.l内含子3(Intron3)中存在的G/A替换,导致该基因在转录后发生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和内含子保留(Intron retention),进而由于终止密码子的提前出现最终导致无功能缩短蛋白(Truncated protein)的形成。eam8.l能够引起拉鲁青稞的早熟和光周期反应不敏感。eam8.l最初可能来自于西藏野生大麦,是大麦早熟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之一。  6.在134份大麦材料中共检测到51种EAM8单倍型,说明该基因变异丰富且易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突变。Hap1是出现频率最高且最为原始的单倍型,Hap19、Hap29、Hap46和Hap47位于EAM8单倍型进化的节点上,eam8.l(Hap39)单倍型由Hap1经过连续5次突变形成且形成时间较晚。
其他文献
在辽宁地区有丰富的柞蚕资源.从氨基酸的组成上看,柞蚕丝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开发柞蚕丝的非传统应用,需将柞蚕丝通过适当手段降解为具有水溶性的丝素蛋白——丝素肽.该文以
结肠镜检查是筛查结直肠癌的最有效手段[1] ,尽管其他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已经普及,例如,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粪便潜血实验、CT结肠成像,但是结肠镜检查除可协助诊断外,还可通过
青蒿素(artemisinin,ATZ)主要来源于菊科植物黄花蒿,也可由青蒿酸半合成获取.主要用于治疗疟疾,具有疗效高、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等优势.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ATZ及其衍生物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大豆品质较差、产量较低,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大豆生产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杆
超高压输电线路具有输送容量大、送电距离长、线路损耗低、占用土地少的特点,在电力系统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但同时对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继电保护装置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在输电线路的暂态保护中,雷电干扰是最常见的高频干扰信号。发生雷电干扰时,会在线路上产生高频干扰信号,如果不加以辨识,就可能会使保护误动作。本文对输电线路直击
医院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已被公认为是医学信息学的重要分支,而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今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由于软
光伏发电在减少环境污染、改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作用突出,已成为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太阳辐射是影响光伏发电功率的主要因素,其本身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变化使得光伏发电功率呈现间歇性和波动性,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会给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电网安全运行带来挑战,总之,太阳辐照度的预测对于光伏发电功率预测以及光伏发电的规划、运行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围绕太阳辐照度短期预测的研究方法主要
生物土壤结皮(BSCs)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组成部分,对BSCs的大量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并受到高度重视。其形成和发展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有重要影响,是荒漠生
CO2、CH4和N2O是三种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率约80%。近几十年来,其浓度在逐年增加,CO2、CH4和N2O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0.5%、0.8%和0.3%。随着其浓度的升高,
农业灌溉用水在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灌区闸门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则旨在通过远程分析数据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