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细菌被发现以来,人类对其探索与研究就如火如荼,至今仍方兴未艾。纵观国内外及近百年的细菌研究来看,关于其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层面展开的:细菌的分类方面、细胞结构形态、代谢产物研究以及细菌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无论对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动着整个微生物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且对工业生产及人类生活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株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菌种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及响应面分析;此脂肪酶产生菌所产脂肪酶的分离制备方法研究,主要内容摘要如下:1、本文进行了一株产脂肪酶菌种的活化和复壮筛选,经过反复初筛(平板分离与单菌落挑选)和复筛(小瓶发酵测活试验),最终由分离挑选的612株单菌落筛选得到78株进入复筛,最终得到一株产脂肪酶较高且产酶酶活稳定的菌株YS-2071。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呈较小的规则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湿润。其能够生长的pH范围为6.0-10.0,在4℃-40℃均能生长,能够耐受的盐浓度为2%。β-半乳糖苷酶(ONPG)试验、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呈阴性;不能利用明胶、甘露醇、鼠李糖、淀粉以及阿拉伯糖;柠檬酸盐试验呈阳性。以此菌株16S rDNA测序结果为基础,运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比对分析,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初步表明:此菌株隶属铜绿假单胞杆菌属。2、对此脂肪酶产生菌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产酶培养基为氮源(NH4)2SO4 12 g/L,碳源甘油2.48 g/L,K2HPO4 3 g/L,MgSO4 1 g/L;最佳发酵起始pH 7,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16 h,接种量6%,250 mL摇瓶装液量30 mL。经过响应面分析得出的最佳理论酶活为58758 U/ml,应用优化后的模型进行酶活测定,实际酶活为55632 U/ml,是理论最佳酶活的94.68%,发酵条件优化后,此脂肪酶产生菌所产脂肪酶酶活是未优化前初始酶活(8500 U/ml)的6.5倍。经过单因素及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产酶条件后,对菌株产酶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显著。3、对此脂肪酶的分离制备方法做了初步研究。此脂肪酶适用于10 kDa超滤膜进行超滤浓缩,为粗酶液的第一步分离。随后进行了硫酸铵分级沉淀和乙醇分级沉淀方法的对比: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后,菌株YS-2071所产脂肪酶纯化倍数为2.45倍,酶活回收率为76.6%;而经乙醇分级沉淀后的纯化倍数为1.2,酶活回收率为83.2%。综合分析表明,菌株YS-2071所产脂肪酶适合硫酸铵分级沉淀法。硫酸铵分级沉淀方法为:以20%饱和度的硫酸铵去除部分杂质,再从2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离心后的上清液出发,继续缓慢加入硫酸铵固体使其饱和度达到70%,离心后收集沉淀,用磷酸盐缓冲液复溶后即为初步制备的脂肪酶。综上所述,筛选得到了产脂肪酶酶活较高且稳定的菌株YS-2071;随后对其进行产酶条件优化,优化后酶活显著提升;初步鉴定产酶菌株隶属铜绿假单胞杆菌属;并对此脂肪酶初步分离制备进行了探索,最佳沉淀方法为硫酸铵分级沉淀,为脂肪酶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奠定了前期试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