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股票市场,自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挂牌营业开始以来,已经有将近27年的历史,但是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有不成熟的地方。除市场波动大、上市公司质量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外,投资者风险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缺失。其中,个人投资者作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主力军,缺乏必要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和理性投资的引导。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和监管机构不断深化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这种改革已经初见成效:比如中国的股票市场在市场化的程度上相比较以前越来越高,金融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各种量化交易的手段也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投资者与以往相比都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如何降低自身参与股票投资的风险以及如何获取更稳健的收益成为了投资者及管理层极为关注的问题。在金融市场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任何一个市场中的参与主体也就是参与的投资者毫无疑问是多元化的,这些投资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异质性,他们不可能都是同一种风险偏好类型的投资者,有一部分是风险规避型的,有一部分是风险中型的,剩下的部分应该是风险追求型的;同样的,他们也不可能都是理性的投资者,也不可能都是非理性的投资者。所以说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类型的投资者,以及理性和非理性的投资者,这些特质在不同的投资者身上应该是交叉存在的。不同的投资者必然拥有者不同的个人特征,因此,其风险态度往往也不相同,结果就是投资者会在交易股票的过程中买入卖出的行为也不相同,最终其投资收益也会不一样。即便是对于同一种风险态度类型的投资者,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投资目标、资金规模、个人喜好以及教育、婚姻等,也会导致不同的投资者在股票选择和买入卖出的时机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证券市场具有波动性,证券投资有盈利也有亏损。财务理论认为,风险的承担与投资收益正相关,这是建立在大部分投资者对风险厌恶的基础之上的。那么中国的投资者到底是偏爱风险还是厌恶风险?风险的承担与收益的关系如何?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而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和其股票投资收益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文章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决定着手从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开始,按照Z证券公司对于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进行分类,再针对影响个人投资者风险态度的个人投资者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系;对于不同风险态度的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进行分析,从而针对不同的投资者给出更合适的投资建议。进而,研究投资者的态度与其股票投资收益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投资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标的及操作方法。同时这对于加强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提升中国股市的监管效率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保障中国股票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别利用投资者的年龄、性别、换手频率和投资规模来分析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影响投资者风险态度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投资者股票投资收益的因素,进而验证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年龄越大,投资者越倾向于保守;(2)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与性别相关性不大;(3)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偏好与投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即投资规模越大,即投资者的金融资产越大,投资者对于风险偏好的程度越大;(4)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投资者的交易频率越大,投资者越倾向于风险偏好;(5)投资者的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偏好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即投资者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其在股票市场中能够获得的收益率越高;(6)个人投资者股票投资规模越大,投资者投资收益率越高。个人股票投资规模越大,表明其拥有的金融资产越多,也从侧面反映了投资者在社会上的成功地位,其往往会有专业的投资顾问以及更多的消息,从而使得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