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中镉离子联合吸附技术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镉离子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优先研究对象,在我国的国家环保法中规定不得用稀释法来处理镉,由此可见镉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之大及被重视程度。处理金属镉离子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物理吸附法和生物吸附法等。其中物理吸附法是最常用的处理法,其优点是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简洁,并且成本低。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沸石、活性炭、润土、陶粒等,生物质炭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新型吸附材料。但一种填料的吸附效果有限,往往需要通过对吸附材料改性来提高吸附材料的性能,这就大大增加了吸附法的运行成本,并且运行操作也更加复杂。如果多种吸附材料联用使用能提高吸附效果,那么在处理污水时可以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和简化运行操作。本论文选用活性炭、沸石和生物质碳作为吸附材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时间、p H值、固液比、温度和初始镉离子浓度等条件下,不同吸附材料吸附镉离子效果的影响,并且通过单元柱模拟污水处理实验,讨论不同吸附材料及其组合对镉离子去除的影响,筛选出处理镉离子的最佳组合。研究表明:活性炭在吸附20min时镉吸附率即可达到99%,在吸附时间为1h时达到吸附平衡,镉离子去除率达到99.5%;沸石和生物质炭都是在吸附1h时达到吸附平衡,镉离子的去除率分别为99.75%和95.25%。在不同的p H条件下,低p H值对沸石吸附镉的影响较大,p H值为3时,沸石对镉离子的去除率为83.57%,p H值在5~10范围内时,沸石对镉的吸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p H为7时达到最大值99.22%;p H值3~6范围时,生物质炭对镉吸附能力受到的影响产生小幅度波动;在p H为8~10范围内生物质炭受p H值的影响较小,对镉的吸附率稳定在95.23%左右;活性炭受p H的影响较小。沸石和活性炭对于镉的吸附在固液比为3左右时达到了吸附平衡,而不同固液比对生物质炭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在温度的影响下,生物质炭和沸石对镉的吸附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大;而活性炭对镉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沸石对镉饱和吸附量达到3.205mg/g。三种吸附材料对镉离子的吸附都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并且均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沸石、生物质炭和活性炭的R2分别为0.9872、0.9422和0.9911。多种吸附材料联合吸附显著提高了污水中镉的去除率,对比三种吸附材料不同组合形式对镉去除效果发现,吸附材料最佳组合形式是沸石—活性炭—生物质炭,其对镉离子的去除率达到85%。
其他文献
处于全球治理时代的民族国家常常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面前陷入困境和两难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对此二者进行理论审视。全球利益的思想源头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理念和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如何影响其可入侵性一直是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然而关于群落可入侵性和群落特征间关系的认知却很不统一。采用交叉互换的试验方法,首先将野外采集的两种
建立了一种磁性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合检测食品调味料中痕量着色剂的分析方法,基于新型三嗪共价分层网络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Fe3O4@TCLN)吸附剂对目标物进行纯化和提取,解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失败的预测因素,比较NPPV治疗失败后行气管插管与最初直接行气管插管治疗患者
利用Fluent软件,对加入扰流柱的新型平板光生物反应器内的微藻细胞运动轨迹进行仿真,基于Cornet模型计算微藻细胞经历的光暗周期.根据藻液浓度变化,优化入射光强,以保证在不
对薄膜干涉原理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了光程差及相位差对干涉条纹光强的影响,运用MATLAB软件,仿真模拟了不同薄膜厚度及入射光角度条件下的薄膜干涉条纹分布情况,入射光角度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技术、资本实力,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构建了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正>自从欧盟1993年启动单一市场建设,迄今已二十年。这二十年中,随着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单一市场计划的推行,欧盟一些传统产业在某些国家已出现空心化趋势转而集中于其他国
<正>融资租赁产生、兴起于欧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与银行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并称为金融五大产业。融资租赁将信贷与贸易相结合,集融资与融物为一体,在我国进口贸
经济学理论和西方的实践都已经证明,要摧毁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除了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管制房价。按保罗&#183;萨缪尔森、威廉&#183;诺德豪斯所著《经济学》(第十六版)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