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村模式是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借款人资金短缺、降低农村信贷市场中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的一种新型信贷管理模式,与传统个人信用贷款相比具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实践经验表明,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行为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信贷配给现象,而信用村模式的应用对于减轻借款人道德风险行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对该模式在防范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对探讨信用村模式运行机理、促进信用村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详细整理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从信用村的运行模式、契约关系、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等角度入手,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借款人的贷款资金使用行为角度入手研究信用村模式的道德风险防范问题,并通过实践调研辅以定量验证。信用村模式中银行、借款人、村组织这三方主体之间存在的复杂的信息传递关系和利益冲突是本文进行研究的主线。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传统信用贷款模式下,存在较严重的借款人道德风险行为。在传统信用贷款模式下,由于各个村民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该模式下的信息传递渠道较为单一,惩罚机制较为单一且惩罚威慑力较低。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在传统信用贷款模式下,借款人在获得银行贷款后出于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会以较大的可能性采取道德风险行为。(2)在信用村模式下,能够有效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由于信用村模式中更为复杂和完善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惩罚机制,其他村民会在银行放贷后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会采取向银行上报其监督结果、进行社会惩罚等措施。同时,借款人在获得银行的贷款资金后,会以更大概率将资金用于安全性更高的低风险用途。因此,信用村模式使得有效防范借款人因资金使用行为引起的道德风险成为可能。(3)在信用村模式的推广中,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在实践中,信用村模式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集中用款现象突出,风险高度集中;信用村模式运行效率受规模限制明显;“信用村”的非理性发展。以上三方面因素使得信用村模式很难发挥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诚信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时,文章根据研究结论与信用村模式在实际发展中的现状,提出促进农村地区诚信建设、保障信用村规模的运行效率、银行与政府共同推动信用村的理性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