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多年来辗转于中原、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这一特殊的空间置换和空间体验,形成了师陀独特的空间思维模式。《果园城记》这部由十八篇短篇小说组成的作品,充满了空间性的写意。“果园城”在师陀刻意的笔下,也成为了古老内地中国的一个投影。本文以空间与文化表征的关系为思维起点,以师陀的空间置换与空间体验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试从空间转向视阈中的当代空间理论视角探讨小城空间与小城里的文化隐喻。 对师陀《果园城记》文化隐喻的探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章,师陀“小城意识”的形成与文化含蕴。师陀的“小城意识”的形成对其小城空间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师陀辗转于作为故园意识与童年意识原乡地的中原、作为文化启蒙意识驿站的北京和作为忧患意识催化地的上海,他在这些空间置换中形成了双重的精神状态,即“小城意识”。其次,“小城意识”背后的文化含蕴,对师陀从空间的视阈中来完成小城的文化隐喻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小城景观背后的文化隐喻。师陀的特殊空间体验和积淀下来的文化含蕴对“小城景观”的刻画以及其背后文化隐喻的揭示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果园城”里的城门、庭院、街巷、邮局和塔等一系列的空间符号,隐喻着小城里的静态文化。其次,小城人固定的生活模式、固定的心理状态和消闲方式等日常状态下的生存景观,隐喻着小城里的惰性文化。最后,“无为的时间意识”下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和“无空间性”下的生存焦虑这一反常状态下的生存景观,隐喻着小城复杂的文化特性。 第三章,多义性小城空间下的文化品格。师陀在对多义性的小城空间的描绘中,完成了对整个小城文化的隐喻,使得小城文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存、新与旧互渗、中与西结合、城与乡融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