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社会压力不仅影响着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学生不仅承受着学业、生活的压力,而且将来还要面对融入社会的多重压力。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当下青少年,尤其是学龄期的青少年几乎都存在情绪波动大、学习适应能力差、角色转变矛盾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这一问题上,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大多是通过情绪体验体现出来的,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能从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青少年一旦获得了较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其主观意识会被一种快感所影响,这种快感我们称之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体验到达成目标的愉悦。因此,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全面提升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考察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习惯、主观幸福感以及他们之间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应对方式”是否在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济南市五所初级中学46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体育运动习惯问卷、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了调查。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研究探讨的研究假设包括:1.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有、无运动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3.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在体育运动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4.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组织形式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5.应对方式在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舒适体验和自主充实体验维度得分上差异显著。2.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人数少于无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人数;有、无运动习惯的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无运动习惯的青少年。3.青少年的体育运动量划分为:小运动量、中等运动量、大运动量,三个不同等级运动量的青少年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等及以上运动量的青少年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较高。4.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独一人、与同伴一起、家庭和学校组织四种形式。四种不同锻炼组织形式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中,青少年在家庭组织形式上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然后依次分别是与同伴一起形式、学校组织形式、单独一人形式。5.应对方式在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不起中介变量的作用,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