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树理,一个倾尽毕生心力一心只为农民而写的“文摊”作家,却仿佛比其它任何或“高深”或“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文坛大家更加受到各种历史机遇的“青睐”。从“讲话”后的“盛极一时”到紧接而来的一次又一次的争议与检讨直至最后“文革”中的含冤离世,赵树理以其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仿佛一座挖掘不尽的文学宝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然而,自赵树理走向历史台前伊始,每每有新作问世便会遭遇纷繁的评介与争论,且不论褒贬,就对作家的关注度而言赵树理在新中国文坛重要性亦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从未停止过的争论更加说明了赵树理及其创作在各种历史语境中所具的复杂内涵,这也是赵树理的魅力所在,是其研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文学界对赵树理的评价史被洪子诚先生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而单独被讨论,这是值得我们注意与借鉴的。一直以来赵树理因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而受到文坛的关注,这些关注中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也一直被视作某种整体或同一性的存在而被讨论。近些年来,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与研究的提高,学界对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已有了许多的讨论,也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赵树理或者说赵树理的方向与“赵树理方向”并非同一概念,不仅不同而且存在着本质上的差距,而日后赵树理的一些不幸遭际也与他的“方向作家”身份有关。然而,究竟他们的差异在哪里以及最后造成赵树理在“方向”中失败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尚未有一个较具说服力的同一认知。而本文正是以“赵树理方向”的研究作为一个单独文学史现象进行再讨论,从中透视“赵树理方向”与当代文学规范的形成与转化间的交错关系。因此,本文首先将在绪论中就这六七十年来学界围绕“赵树理方向”这个问题所展开的阐释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在把握好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深入自己的看法。第一章则直击“赵树理方向”的诞生与走红,试图从“方向”产生的源头起重新发掘背后的“错位”,重点希望找出“赵树理方向”的出现除了与《讲话》精神的“偶遇”外,更加重要的历史契机——抗战背景下农村文化重要性的突显,在文学阅读传统的转变下,于是不同以往都市阅读传统的赵树理的小说成为了历史的选择。第二章则是将“赵树理方向”置入伴随新中国成立作者“进城”后的文化背景,从“进城”这个大文化背景的置换下再看“赵树理方向”首先在文学上所遭遇的挑战,而赵树理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成为了论文的关注所在。第三章则是再梳理赵树理与“建国”后的历史语境间的反复关系,借以讨论这些复杂起伏的风波背后是怎样的矛盾与距离。最后结语部分对建国后“赵树理方向”始终无法适应当代文学新形势而终究走向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