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问题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作是促进社会流动的催化剂,但是现如今它却成为凝固和复制阶层差距的工具。法国当代著名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对于学校教育的再生产功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本文运用布迪厄的概念框架在中国的语境下对教育不平等与阶层再生产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本文创造性的将布迪厄划分的三种资本形式与教育的三个阶段相联系——即经济资本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文化资本与教育过程的不平等、社会资本与教育结果的不平等——阐明了教育不平等与阶层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尽管中国的教育扩招大大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绝对机会,并声称实现了大众化,但是扩大招生是与高收费并行的。高昂的学费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接纳的真正的大众(工农子女)仍然处于受益圈子的边缘或之外。阶层地位通过对教育机会施加经济限制促进了自身的再生产。
对于文化资本,它是介入教育过程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虽然它因传承方式的隐秘性而一直没有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但它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在文化资本丰厚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学习成绩也相对优异,因此他们在重点大学占有较大份额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资本的作用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社会资本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个体动员资源的能力。就业竞争越激烈,社会资本相对于个人素质来说起到的作用越明显。社会资本具有层次性,在家庭范畴内为表现为家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拥有的社会资本的存量和广度也不同。优势阶层子弟因为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社会网络的支持,更容易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上获得让人羡慕的职位。相反,底层子女即使具备同等甚至更强的竞争力,也同样难以改变原来的阶层处境。
社会不利阶层拥有的各类资本均较少,因此他们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有限,对这种现实的体认使该阶层的子女对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客观机会与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其中起作用的就是“惯习”。尽管同一阶层成员惯习具有相似性,但是它也会因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因此那些成长于不利阶层中有利家庭的孩子成为社会底层的“奇迹”。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对黑龙江东北部一个县城的调查为基础,同时借用了研究相关问题的学者的数据和个案资料。上述研究发现是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