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侧线系统是水生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的特殊感觉系统,与捕食、避敌、群游和种内通讯等多种行为密切相关,包括机械感受器和电感受器两大类。侧线分布、感受器的结构及神经支配不仅与鱼类生存环境和捕食行为等相适应,同时也可以反映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和孟庆闻就对中国73种软骨鱼侧线管和罗伦氏器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软骨鱼的系统进化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软骨鱼类侧线系统的进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点纹斑竹鲨作为全球临近濒危的种群已经上了IUCV(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因此,我们应当给予点纹斑竹鲨更多的关注。2007年9月-2009年9月从上海长风海洋世界分批获得共26枚点纹斑竹鲨受精卵以及12只幼鱼,受精卵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孵化取样。研究了点纹斑竹鲨侧线系统的分布、侧线感受器的结构以及侧线神经支配,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染色与解剖技术,2007年9月-2009年9月从上海长风海洋世界分批获得的26枚点纹斑竹鲨受精卵中,分析了其中10条点纹斑竹鲨晚期胚胎发育阶段与初孵幼鱼的侧线系统分布。结果表明,胚胎发育晚期,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管己基本形成,幼鱼侧线管分布与胚胎一致。侧线管包括体侧线管、眶上管、眶下管、横枕管、眶后管、下颌管、舌颌管、鼻前管、鼻管以及正中管,虽然在命名上有所差别且划分更为细致,但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管模式仍符合普遍接受的“七管模式”。胚胎发育晚期,点纹斑竹鲨的鳞片刚开始发育,可清楚地观察到陷器,其主要分布在体背面两侧线管之间以及尾部,腹侧和下颌区域没有发现。胚胎发育晚期,点纹斑竹鲨罗伦管群尚未发育完全,但初孵幼鱼罗伦管群已经发育完全。罗伦瓮群包括眶上瓮前群、眶上瓮后群、眶下瓮群、腹眶上瓮群;罗伦管群包括眼上管群、眶上管前群、眶上管后群、眶上管侧群、口外管群背群、口内管群、口外管群腹群、腹眶上管群,下颌管群和下颌瓮群在解剖和染色实验中都未能发现。
2.利用切片与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道神经丘、陷器、罗伦瓮的组织结构以及侧线管、陷器、罗伦氏器在鱼体表皮开口的表面结构。管道神经丘位于侧线管内远离体表的一侧,由覆盖细胞、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组成。陷器分布于背部两体侧线管之间,单个陷器位于两盾鳞间,深陷在真皮中,由1短管通向表面,管壁不规则,上段由表皮细胞组成,管深40-60μm。罗伦氏壶腹器由管孔、罗伦管和罗伦瓮三部分组成,呈长颈瓶状,很多罗伦管都较长,从1mm-50mm不等,管壁规则;罗伦瓮由7个罗伦小囊组成,每个小囊直径约50μm。在扫描电镜下,侧线孔和罗伦氏器管孔都为圆形,陷器为椭圆形,所有的陷器表面长轴与体轴垂直。侧线孔大于罗伦氏器管孔,罗伦氏器管孔大于陷器。
3.运用苏丹黑染色结合解剖对点纹斑竹鲨幼体侧线系统神经支配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点纹斑竹鲨的侧线系统至少由2对侧线神经支配:前侧线神经和后侧线神经,其中前侧线神经又分为浅眼支、面支和耳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