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离和部分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nervousnecrosis,简称VNN)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encephalopathyandretinopathy,VER),是由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iralnervousnecrosisvirus,简称VNNV,属于乙型野田村病毒属)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是世界范围的一种鱼类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最早于1985年报道于日本,现已遍及非洲外的所有地方。该病临床上主要以鱼苗出现神经异常为特征,表现为不正常游泳:螺旋状游动、在水中打转、腹部向上浮于水面;组织病理以患病鱼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间层出现空泡为特征。中国台湾和广州分别从1997年和2001年开始报道此病,目前已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国内关于VNNV的报道集中在病理切片和核酸序列分析上,而关于此病毒在条纹月醴细胞系(stripedsnakehead,SSN1)分离培养及理化特性方面的报道较少。 从福建厦门收集发病青斑病料经处理接种SSN1细胞,设定不同温度增值病毒。通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细胞病变(cytopathiceffects,CPE)、PCR扩增VNNV部分核酸片段和电镜观察来确定分离物是否为VNNV。结果通过病理切片可以在病鱼视网膜中看到大量空泡化现象,接种的SSN1细胞在25℃培养2-3天表现出CPE,PCR检测结果为VNNV核酸阳性,电镜观察细胞切片显示有大量病毒粒子排列在感染的SSN1细胞质中,负染可以看到其为直径25-30nm的二十面体,无囊膜。综上表明所分离的为VNNV。随后对其一些特性进行研究。该病毒在SSN1细胞中25℃时滴度可以达到105.1/0.1mL,石斑鱼吻端细胞系(grouperproboscis,GP)、鲤鱼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mapopuasumcuprini,EPC)、肥头鲤细胞系(pimephalespromelas,FHM)在28℃、25℃、20℃时对该病毒都没有CPE,且PCR检测VNNV核酸为阴性。病毒经55℃30min、pH=3和pn=11各1h处理后下降2个滴度,经氯仿处理后滴度不变。以上说明GP、EPC、FHM这些细胞对该病毒都不敏感;该病毒对热(55℃30min)和酸碱(pH=3和pH=11)都比较敏感;对氯仿不敏感说明病毒没有囊膜,符合VNNV的形态特征。 此研究从VNNV培养温度及SSN1细胞培养环境等方面为制定细胞分离培养VNNV规程提供了一定的数据依据,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另外这是在我国首次借助SSN1细胞报道了VNNV的理化特性,为养殖场环境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海洋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得海水酸化从而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钙化生物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颗石藻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钙化浮游植物并且能够产生大量的海水碳酸钙。然而,在实验
1989年,玛丽(米西)·卡明斯(Mary(Missy)Cummings)驾驶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次降落在航空母舰上。不过这位年纪轻轻的飞行员的高兴劲并没持续多久。几分钟后,一位亲密战友在尝试同样的降落时死亡。  尽管美国海军一直没有查明导致在墨西哥湾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上的坠毁事件的原因,卡明斯怀疑是技术搅了浑水。“我没法告诉你有多少朋友死于设计缺陷,”她回忆起自己服役的岁月, “作为一名飞行员,
本研究选择gyrB基因为靶基因,以溶藻弧菌种特异性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该引物能将典型溶藻弧菌与其它弧菌或非弧菌细菌区分开来。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检测技术的准确性,进行为期一年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世界金枪鱼渔业产量较高的渔获种类之一,也是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重点开发的资源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达到高效、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