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低温等离子体在众多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方法却十分有限,实验方法的投入与消耗巨大,且无法观察到微观等离子体的行为;数值模拟的方法成本较低,但是高效的流体模型对微观等离子体依然无法观测,而能精确自洽的得到全部微观与宏观等离子体行为的粒子模型却耗时巨大、效率低下,无法胜任大尺度等离子体物理或工程问题的模拟任务。粒子模型效率低耗时长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了显格式的质点网
【基金项目】
:
深圳市空天动力及能源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ZDSYS201707280904031); 深圳市科技创新基金面上项目(基金号:JCYJ2019080614321449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等离子体在众多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方法却十分有限,实验方法的投入与消耗巨大,且无法观察到微观等离子体的行为;数值模拟的方法成本较低,但是高效的流体模型对微观等离子体依然无法观测,而能精确自洽的得到全部微观与宏观等离子体行为的粒子模型却耗时巨大、效率低下,无法胜任大尺度等离子体物理或工程问题的模拟任务。粒子模型效率低耗时长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基本都是采用了显格式的质点网格法(PIC,Particle-In-Cell),该方法受到稳定性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步长,因此单步耗时长且迭代步数多,导致总的模拟时间成本太高,因此发展一种高效快速的粒子模型对低温等离子体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发展了二维各向异性浸入式有限元(IFE,Immersed Finite Element)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二维的隐格式IFE-PIC粒子模型,该模型在大尺度低温等离子体的数值计算中可显著提升计算效率,文中采用该模型对电推力器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对比前人的工作,该粒子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了真实的物理参数,没有对物理空间或参数进行任何的缩放处理,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IFE-PIC粒子模型的算法研究,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部分是采用建立的隐格式IFE-PIC粒子模型对电推力器的模拟研究,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要想精确的获得等离子体的微观和宏观状态,目前只能选择使用基于质点网格法(PIC)的全粒子模型对等离子体进行模拟,为了适应粒子模型就要使用规则网格离散计算区域,而能够在规则网格下方便的计算界面问题就需要选择浸入式有限元(IFE)来求解电磁场,因此本文的主要模拟方法是基于浸入式有限元的质点网格法(IFE-PIC)全粒子模型。所以,本文首先对IFE求解泊松方程和PIC模型推动粒子运动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各类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通过设置数值算例完成了IFE-PIC模型的检验。其次,显格式的粒子模型计算成本高昂,无法满足目前在物理和工程问题中的应用需求,因此本文发展了隐格式IFE-PIC模型。采用隐格式PIC模型推进等离子体,会导致原来的泊松方程转化成为各向异性的形式,于是就提出了二维各向异性IFE算法,并通过数值算例检验了新算法的准确性和收敛性,最终得到了完整的隐格式IFE-PIC模型。通过对等离子体鞘层的模拟对比,发现隐格式IFE-PIC模型确实可以消除显格式模型对时间和空间步长的限制,能有效的提高计算效率。再次,基于隐格式IFE-PIC模型,本文对射频离子推力器的射频偏置栅极展开了研究。首先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射频离子推力器的射频偏置栅极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建立射频栅极系统的二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射频栅极工作时等离子体的加速过程,结果表明只有在射频电压到达最小值附近时,电子才能通过栅极进入下游,且根据电子和离子的空间速度分布进一步说明了等离子体的运动规律。接着对不同射频电压、射频频率和上游等离子体密度时的工作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讨论,发现这些物理因素对等离子体的加速过程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下游平均中和率和对加速栅极冲击电流的影响。整体而言,电压升高平均中和率会下降而冲击电流会减小,射频频率增大平均中和率会降低且冲击电流减小,增加上游等离子体密度能提高平均中和率且会增大冲击电流。最后,采用隐格式IFE-PIC模型对霍尔推力器的二维环形通道出口截面和周向通道截面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过程使用的粒子模型全部采用真实的物理参数,没有任何的人为缩放操作。模拟结果显示,在环形通道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电势波动现象存在,且绕轴线旋转,旋转频率约31.25KHz,与低频旋转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现象(Rotating Spoke)的频率相当;在环形通道内,等离子体在径向的分布不是完全对称的,且统计作用于内外壁面上的各类粒子数目表现出了空间不均匀性,说明壁面受到的等离子体轰击是不均匀的,统计得到离子与壁面的集中作用点间距约为2.2mm,与霍尔推力器壁面腐蚀形貌相符;与二维矩形展开模型比较可知,环形通道明显受到了离心运动和磁场曲率变化的影响。周向通道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加速区等离子体密度达到最大值,且等离子体在轴向和周向上表现出明显的振荡现象,对出口截面上轴向和周向电场振荡分析可知,轴向振荡与离子传输时间相关,而周向振荡的旋转速度较小。
其他文献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兴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被检出,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水处理中常规的微滤/超滤膜分离技术难以有效去除此类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过一硫酸盐(PMS)活化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因此,将膜分离与PMS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有望在过滤的同时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中空纤维陶瓷膜填装密度高、占地面积小而且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是一种非常
弥散粒子系广泛存在于自然及工业过程,是辐射换热的重要研究对象。根据经典辐射传递理论是否适用,弥散粒子系可以分为稀疏粒子系和密集粒子系两种类型。稀疏粒子系的辐射换热已有成熟理论,然而密集粒子系由于存在多种复杂物理过程,相关辐射换热分析理论仍待发展。密集粒子系在太阳能热利用传热储热工质、选择性激光烧结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由于涉及高温工况,辐射换热成为主要传热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当粒子间距接近或小于热辐射
近几十年来,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电路(如电机、逆变器和DC-DC变换器)复用为电动汽车电池充机的集成充电系统引起了行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大量的论文和专利发表。相比于同类车载和非车载充电器,这种电动汽车集成充电机的优点是提升了汽车备用空间,并减轻了电动汽车的重量和降低了成本。然而,许多已报道的三相集成充电机解决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拓扑结构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脉动转矩,同时引起电网电流的高纹波,
锂硫电池因其高达2600 Wh kg-1的理论能量密度、成本低以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实现真正产业化应用的锂硫电池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反应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穿梭行为”及其迟缓的动力学转化过程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正极宿主材料组分和结构的优化设计,制备了四种高性能的金属氧(硒)化物正极宿主材料。对所制备材料进行了全面的物理表征和电化
10~12μm长波红外激光在红外对抗、强场物理、大气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是实现10~12μm长波红外激光的技术之一,其特点为结构紧凑、体积小、全固化、波长可调谐、运行稳定。非线性晶体作为非线性频率转换的场所,对光学转换的效率、光束质量等指标影响较大。目前,由于缺乏10~12μm波段高性能非线性晶体,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输出该波段激光仅有百毫瓦功率级别,输出功率亟待进
自碳基二维材料发现以来,因其独特的光、电、力以及化学特性,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认为是一类可能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革命性材料。这些材料的热学特性也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的热导率和界面热导有助于解决纳米器件的散热问题,低的热导率有助于解决材料热电能量转化效率低的难题。本文选取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 graphene(GE)、g-C3N4
面向太空垃圾回收、辅助变轨、在轨维修等复杂空间在轨操控任务,宇航机构需具备对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追踪与捕获的能力。因此,要实现对空间悬浮目标的抓捕与操作,迫切需要研究大尺度、多活动度、多工况的新型空间机械手机构,其特点是作业范围大,整体刚性好,可根据任务需求改变自身工况与构型,从而实现对空间目标进行机动灵活的在轨作业。本文提出一种可满足空间抓捕机械手折展、抓捕和操作功能要求的变胞单元——3RRlS变胞
上海市青浦区商榻小学位于青浦区西北部,东濒淀山湖畔,商榻镇素有鱼米之乡、江南水乡"驿站"之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便是江苏太湖到黄浦江来往商人下榻之地,故名"商榻"。商榻是古人经商必经下榻之处,沪上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是当地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自然资源,古老的江南乡村下午茶——阿婆茶(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商榻的历史文化密码,"一湖一茶"地域文化滋养着"勤劳、诚信"的商榻人,
基于表面浸润性和孔结构的智能调控,超浸润多孔材料在液体渗透、油水/乳液分离、可控释放以及水下气体操控等多种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形状记忆材料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形态变化,这在智能超浸润调控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除了表面浸润性可调控之外,孔结构/尺寸的可调控对于多孔材料的功能和应用也至关重要。因此,利用新型形状记忆材料实现对多孔材料孔径/尺寸的调控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形状记忆聚氨酯海绵为主要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负极材料的容量对提高电池的容量有较大贡献。硅基负极具有与石墨相似的脱锂电位,同时拥有3600-4200 m Ah g-1(Li15Si4,Li22Si5)的容量,可大幅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300%),导致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不稳定,颗粒破碎、粉化,继而失去电接触,最终导致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