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的当代电影服饰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不仅拥有“文明古国”的美誉,而且也被称为“衣冠王国”,甚至华夏民族名字的由来也与服饰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大众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不仅为大众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为文化、文明的传递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电影服饰审美可谓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最为典型的表现之一。因为电影服饰一方面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另一方面电影服饰通过观众审美环节的流通、再创造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后,与服饰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不但使电影艺术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使观众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完善、提高,在此基础上集结众人智慧的结晶,为推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增光添彩。本文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因为电影服饰审美涉及到艺术与生活两个层面,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正好涉及这两个方面。所以通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仅确立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践本体论的哲学研究框架,而且为后面研究电影服饰审美活动提供了合理的理论资源与向导。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围绕当代电影服饰的审美活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首先对自1949年以来的电影服饰审美嬗变历程作了归纳与总结。将电影服饰审美发展归为了四个阶段:新中国的建立、十年文革浩劫、改革开放转型期以及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并且通过研究发现服饰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电影观众的审美体验进行了总结,得出观众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对自我进行了完善和提高以及对社会进行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建构的结论。发展中必然会有问题的出现。所以在第三部分,本文首先探寻电影服饰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异化现象。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发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青春化审美”中对“性”认识的偏差。服饰问题涉及“身体”,“性”的问题更是与之紧密联系,所以接下来本文用“身体观”来观照、反思电影服饰的异化现象,追寻到问题发生的本源所在——即“心性”对“天道——心性——形身”格局中“张力”的调节不足。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找到了异化现象的根源就要根治它。分析发现,“对话”理论思想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在我们对未来电影服饰审美展望解读时也大有助益。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以探讨知识体系的界限和根据为起点,以揭示“生活世界”这一本源的生存论境域为目标;而“事实世界”指的知识体系的根本特征、本质逻辑。对于马克思、康德和维特根斯坦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社会还是人,都必须谋求发展,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追求和实践人的全
个人、政府与社会三者历来是每一个哲学家所必须处理的问题,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皆是如此。当然,洛克也不例外。所以本篇论文着力于讨论的就是洛克政治哲学思想之中关于个人、政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提出是马克思以其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吸收、整合、批判、改造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自由主义作为一个话题也逐渐进入中国思想文化的话语空间。自由主义的内在价值被人们认识,它的精神和内涵的普世性也
黄枬森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哲学的科学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形态、科学体系的现代化,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是包括了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在内的完整的世界观体系,它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过程看,马克思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