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Ⅱ期结肠癌预后的相关因素,为结肠癌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已行结肠癌根治术且有组织病理学诊断为Ⅱ期结肠癌的患者17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有129例,收集并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活检数、肿瘤浸润深度、术前血清CEA、CA19-9、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肠梗阻、辅助化疗情况,研究这些因素与Ⅱ期结肠癌患者3年无疾病生存率(3-year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3y-DFS rate)与3年总生存率(3-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3y-OS rate)相关性。2.患者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包括FOLFOX方案(L-OHP+5-FU+LV)、XELOX方案(L-OHP+CAP)、5-FU/LV方案、CAP单药方案,个别患者选择奥沙利铂联合卡莫氟、SOX(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以术后辅助化疗6个周期为界,分为完成6个周期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贫血的诊断采用国内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肿瘤临床分期按照第七版美国肿瘤研究联合会(AJCC)编写的《肿瘤分期手册》中的肿瘤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4]。4.随访方法: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并在2-5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5年后1年复查一次,采用电话随访、查阅病历资料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6年1月1日。3.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预后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和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由Kaplan-Meier绘制,采用Log-rank检测统计学预后因素差异性。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中,分析影响Ⅱ期结肠癌预后独立因素,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全组129例Ⅱ期结肠癌患者,以2016年1月1日为随访截止时间,出现疾病复发转移的13.9%(18例),因为肿瘤原因死亡为8.5%(11例);3年无病生存率(3-year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3y-DFS rate)为89.2%,3年总生存率(3-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3y-OS rate)为93.4%。2.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侵润深度T3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91.3%,T4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82.6%,与3y-DFS rate有相关性(P=0.017),术前CEA≤3.4ng/ml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93.5%,CEA>3.4ng/ml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84.7%,与3y-DFS rate有相关性(P=0.020),无贫血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94.3%,轻度贫血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85.4%,中度贫血的的3年无病生存率72.5%,与3y-DFS rate有相关性(P=0.003),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术前血清CA19-9、术前血小板计数、淋巴结清扫数目、肠梗阻、术后辅助化疗与3年无病生存率无相关性。同样肿瘤侵润深度T3的3年总生存率为94.4%,T4的3年总生存率为85.3%,与3y-OS rate有相关性(P=0.031),术前血清CEA≤3.4ng/ml的3年总生存率为96.2%,CEA>3.4ng/ml的为88.4%,与3y-OS rate有相关性(P=0.016),无贫血的3年总生存率为96.5%,轻度贫血的3年总生存率为89.2%,中度贫血的3年总生存率为79.1%,与3y-OS rate有相关性(P=0.025),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的3年总生存率为96.5%,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的3年总生存率为89.7%,与3y-OS rate有相关性(P=0.041),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术前血清CA19-9、术前血小板计数、肠梗阻、术后辅助化疗与3年总生存率无相关性。3.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浸润深度T4(P=0.004),术前血清CEA>3.4ng/ml(P=0.016),贫血严重程度(P=0.009)是影响Ⅱ期结肠癌3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肿瘤浸润深度T4(P=0.004)、贫血严重程度(P=0.020)、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P=0.019)是影响Ⅱ期结肠癌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肿瘤局部浸润深度T4、术前血清CEA>3.4ng/ml、贫血严重程度与Ⅱ期结肠癌3y-DFS rate有相关性。2.肿瘤浸润深度T4、贫血严重程度、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与Ⅱ期结肠癌3y-OS rate有相关性。3.肿瘤浸润深度T4、贫血严重程度可能是Ⅱ期结肠癌独立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