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不同公式预测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 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LASIK手术并且能够术后3个月坚持随访的近视患者61例(120只眼),年龄18~32岁,术前屈光度范围-1.50D~-8.75D。将患者分为3组,A组19只眼,屈光度-1.50D~-3.00D,B组61只眼,屈光度-3.25D~-6.00D,C组40只眼,屈光度-6.25D~-8.75D。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并通过其提供的SRK/T、Hoffer Q、Holladay I、Haigis公式计算LASIK手术前后矫正到与术眼原晶状体屈光力相同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应用Haigis-L公式和Shammas法计算LASIK术后屈光水平的人工晶状体度数。除Haigis-L公式及Shammas法外,术后角膜曲率均由临床病史法修正后代入上述4种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曲率(K1、K2)。采用配对γ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LASIK术后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有所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1,P<0.01;t=15.94,P<0.01;t=23.013,P<0.01)。LASIK手术前后等效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别最小的为临床病史法结合Haigis公式计算的结果,为0.17±0.86D,误差最大的为临床病史法结合SRK/T公式,为1.47±0.06D。6种公式手术前后的等效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20,P<0.01;t=6.413,P<0.01;t=19.67,P<0.01;t=3.185,P<0.01;t=-13.86,P<0.01;t=-13.22,P<0.01)。低度近视者中,SRK/T、Hoffer Q、Holladay I与Haigis公式计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5;t=1.19,P>0.05;t=1.89,P>0.05;t=1.06,P>0.05),在中高度近视中,6种公式比较手术前后的计算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aigis-L公式测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最大,与Haigis公式的结果差距最大,为-1.70±0.61D,有统计学意义(t=30.33,P<0.01),Hoffer Q公式测得人工晶状体度数与Haigis公式数值的差别最小,为0.12±0.69D,并且无统计学意义(t=1.91,P>0.05)。Pentacam与IOLMaster测量LASIK术后角膜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P<0.01;t=2.82,P<0.01)。 结论:临床病史法结合Haigis公式计算的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和SRK/T、Hoffer Q、Holladay I、Haigis-L公式和Shammas法相比,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但除Haigis-L公式和Shammas法外,其余方法预测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均偏小。为避免出现远视,参考Haigis-L公式和Shammas法也可能有助于临床提高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预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