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一个被长期忽视近来却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领域。在对教师“应该如何”的研究空前繁荣但教师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人们转而沉思: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波兰尼(M.Polanyi)提出“个人知识”这一概念后,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Elbaz, F.)对一个中学英语教师展开研究,认为: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康奈利(Connelly, F. M.)和柯兰蒂宁(Clandinin, D. J.)在此基础进行了20多年的合作研究。2000年前后,陈向明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特征、内容、形成机制和建构的意义,鞠玉翠则用叙事研究的方式论述了教师实践知识形成及发展的阶段。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是一些有组织的、心理的、但未必是逻辑的形式,由个人的无数的关于教育的观念组成。它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笔者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理解是:是指教师在其实践中建构的,与生活经历和教学经验直接相关的,支配其教学行为的个人体验、观点、信念和能力等。本研究运用叙事探究的方式,把目光投向教育的实施现场,通过对一位初中数学教师——邹凤荣老师的持续跟踪,从课堂氛围、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人生经历四个角度对其个人实践知识进行研究。1.课堂氛围:邹老师的课堂氛围以快乐民主为特色。学生实事求是、无拘无束地反映着自己的主体感受和认知困境,老师因势利导、没有认知的强加;教师在精神上敞开并主动接纳学生,与学生平等、民主地对话;相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满怀热情地期待和激励学生;以宽容来应对学生的“少不更事”和爱玩天性,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裹挟着尊重。2.教学方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邹老师选定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她主要从强调自学(在暑假或寒假里把全册书的内容预习一遍,开学之后,每次上课之前,再预习一次)、让出讲台(老师只讲基础知识,应用时的综合性题目基本上是学生讲)、想办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来实现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3.教育观念:她认为学生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沟通,学生“全是聪明的,犯错误不要紧”,并用数学日记的方式来与学生交流——学生观;新旧教材在生活化与逻辑性上各胜一筹,新教材每个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引出来的,又应用于生活,但逻辑性不是那么强,人教版的教材逻辑性比较强,而且内容衔接地比较紧——教材观;邹老师有着综合与创造的学科观念,数学不单单是学习数字的加减法,而是语文、美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在数学领域的综合运用,仅仅提高数学成绩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彰显了数学应用的教学观念——学科观。4.人生经历:幼年的直接经验(家在学校旁边、老师好有学问、好受人尊敬)深刻地影响着她成人后的观念体系,喜欢做老师并且深深体会到做老师的乐趣使邹老师的教育之路走得坚定不移;以“快乐”为界线她把自己的教育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面那个阶段和学生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只是与他们平等、民主地沟通、交流,没有想到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到了98年左右,就觉得上课一定得让学生快乐;退休在即,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职业,邹表示还是选择做教师。鸟瞰邹老师的个人实践知识,笔者认为其个人教育学的灵魂是“在快乐中学习和创造”,并在理论上做出自己的思考:1.建立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当具备以下两大条件:一是宽松的成长环境浸染出的深入骨髓的平等思想,二是宽容仁爱的博大胸怀。2.教师不断经历的“生活事件”是构筑教师个人哲学的材料,教师的个人哲学直接影响着其教育哲学的形成。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育行为等“既成品”就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直接产物。3.具备职业性格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性格为:开朗、热情、幽默、温和、耐心、宽容、公正、真诚、兴趣广泛、富有激情、有强烈责任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