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的传承与复兴——走马古镇乡土景观保护与利用方法探析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出生和成长在农村的我来说,乡土并不陌生,它是陪伴我成长的泥泞道路、葱茏泡桐、悦耳蝉声、潺潺河流、丰收麦田以及金黄土地。然而对于乡土景观的认识则始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见证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使广大乡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不断提高,乡村风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熟知和无限怀念的环境也无迹可寻。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的发展和变迁,在这个进程中,传统的乡土景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消失的速度正在逐步加快。乡土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千百年来形成的异彩纷呈的乡村聚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留存了丰富的乡土文化景观,是一笔宝贵的遗产。乡土景观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艺术等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如何处理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努力寻求乡土景观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复兴的结合点,探索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利用各类资源,创造出更加生态化、艺术化、特色化的乡土景观。  本文以重庆周边传统历史场镇为背景,以走马古镇为研究对象,对其自身所形成的乡土风貌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和总结,通过对走马古镇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探索性实践和思考,并结合相关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乡土景观利用的三个基本方法:材料的运用、技艺的传承、情景的再现。  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立题的缘由,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目的,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对国内外乡土景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从区域地理、历史沿革、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对象走马古镇的地理、历史、文化基本信息。  第三部分:分别从整体、装饰、材料、色彩四个方面总结了走马古镇乡土景观的美学特征,通过营造思想、造物原则、驿站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并提出了古镇乡土景观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其风貌修复设计提供材料和灵感。  第四部分:以“夯土墙的保护设计”、“走马古镇下场口石砌景墙设计”和“走马古镇上场口景观节点修复设计”为案例,详细阐述了走马古镇乡土风貌保护和修复的设计实践,以及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对其乡土文化传承的思考和体会。  第五部分:通过对走马古镇乡土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探索性实践和思考,并结合相关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乡土景观利用的三个基本方法:材料的运用、技艺的传承、情景的再现。  第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中国的乡土景观已处于分崩离析,转瞬即逝的窘迫境地。希望以此引起人们对乡土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乡土景观的传承和复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世代相传、永葆青春贡献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二胡,这个中国民族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有一批的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地域性风格比较强的作品。不同地域性风格的音乐作品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民族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它是古代以百越群中的支系西瓯、骆越为主体繁衍发展而成。壮族也像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有本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