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式鱼道水力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缓解能源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河流的连通性,阻断了河流中鱼类的洄游通道,造成河流生境片段化,阻断了河流中鱼类等水生动植物的洄游通道,使河流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建设鱼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鱼道措施,是现代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鱼道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生态利民补偿工程,对于减缓大坝的阻隔影响,帮助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物种在河流中自由洄游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鱼道的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已建的鱼道大多运行效果不理想,大多处于闲置或者废弃状态。这说明我们对鱼道有效过鱼的机理仍然研究不足,而且缺乏科学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鱼道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国内外鱼道水力特性研究的现状及其进展。在此基础上,运用水工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丹尼尔式鱼道的水力特性进行研究。重点研究流量变化、池室结构(圆柱形中墩和拱形)变化和坡度变化对鱼道池室水流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体型下水力特性比选出最佳体型,以齐口裂腹鱼为研究对象,结合齐口裂腹鱼游泳能力的水力指标,对最佳体型鱼道进行放鱼实验进行效果验证。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鱼道池室内顺水流方向主流明显,主要集中在池室中央,最大流速均出现在隔板V型槽口处和隔板断面下端水舌跌落处;池室两边及底部由于隔板作用,隔板前迎水面两侧均有小面积低流速区,隔板背水面有小面积静水区;两侧边墙附近有较小回流区。  (2)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等水流紊动特性的分布情况与流速的分布有关。池室中紊动能的分布规律大致相同。鱼道池室中较大的紊动能和紊动能耗散率均出现在主流区,特别是在隔板V型槽口处稍靠下游的区域,紊动能及紊动能耗散率达到最大值。  (3)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非常接近,但是数值模拟的结果略偏大。  (4)中墩的布设降低了边墩收缩断面的最大流速值及水流紊动能,在池室布置中墩障碍物的效果比拱形隔板形式鱼道更优。  (5)流速是影响鱼类上溯通过鱼道的主控因子,流速越大,主流区的流场强度越大,对鱼类的阻碍就越强,使其通过的时间变长,通过的尾数减少,鱼道池室底层水力特性适合鱼类暂时的休息。
其他文献
论文以洞坪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为背景,研究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先从质量管理理论和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
以葡萄砧木品种F-242’(Fercal,Berl.ColombardNolA×333EM)带芽新梢和酿酒葡萄品种‘霞多丽’(VitisVinifera(L.),Chardonnay)胚性细胞团为材料,初步建立了葡萄砧木品种F-242’
  文章对我市水稻生产过程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组织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以栽培大豆品种N23674(江苏溧水,耐盐性较弱)和滩涂野大豆种群BB52(山东垦利,耐盐性强)及其4个F4-5代株系(4013、4035、4076和4111)为研究对象,对其苗期耐盐性,株高、分枝数、茎节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籽粒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及其氨基酸、脂肪酸组分等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以4111株系为杂交后代代表材料,对其耐盐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结果表明:‘在
随着我国水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水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在这种形式下,如何降低工程成本,以便更好的应对这些挑战,是当前水电企业必须面对的
土石坝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坝型,由于其结构简单、易就地取材、对地基适应性强、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随着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高土石坝的建设越来
2011年引进兴佳2号马铃薯在连江县敖江流域泥质土代表性土种进行氮磷钾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的效应最好,增产67%,磷肥的增产20.6%,钾肥增产19.7%.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肺功能(FEV1)、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的相关性,临床缓解期哮喘儿童FeNO水平与运动激发试验
会议
  介绍了针对生活垃圾而研制成功的生活垃圾立式双回路热解炉的技术特点。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以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垃圾的目的。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大豆的光能利用效率对于揭示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机理、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的大豆产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突变体属田间自然突变。对突变体和野生型两个大豆品种的光合色素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突变体幼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呈现明显的芽黄性状。进一步研究幼叶、功能叶不同发育阶段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以期了解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