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刺激响应性的聚氨酯胶束广泛用作抗肿瘤药物载体,但是药物的慢速和不完全释放,以及胶束的抗稀释稳定性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药物释放速率慢的问题,我们课题组通过将二硫键设计在聚氨酯的亲疏水链段之间(PU-SS-I),使聚氨酯胶束在还原条件下即刻瓦解而使药物快速释放。但是,载药的PU-SS-I胶束的药物释放不够彻底,仍然有~30%的药物没有释放。为此,本论文首先提出以下假设:包载药物的PU-SS-I胶束,在还原条件快速崩解,疏水内核聚集而使一部分药物包埋而不能释放(直到PCL完全降解才会释放)。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本论文首先将具有pH响应特性的叔胺引入到PU-SS-I的疏水链段之间,得到了二硫键位于亲疏水界面而叔胺位于疏水内核的双响应聚氨酯胶束(用PU-SS-N表示)。并以内核含有叔胺的pH响应胶束(PUN-C)及PU-SS-I作为对照。研究药物释放速率、释放量以及细胞毒性(IC50)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包载了紫杉醇(PTX)的PU-SS-N胶束在还原剂酸性条件下,可释放90%的药物(48 h)。而PU-SS-I及PU-N-C分别释放了70%和68%。另外,包载了紫杉醇的双响应胶束具有比游离PTX更优的抗肿瘤细胞性能。说明PU-SS-N纳米载体在还原和pH条件下能快速充分的释放抗癌药物,保证有足够的药物释放到肿瘤细胞并防止多药耐药性的发生。为了解决聚合物胶束的抗稀释稳定性及药物早释问题,论文进一步设计制备了表面具有PEG刷及炔基的可降解交联型聚氨酯胶束,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首先,利用N-炔丙基二乙醇胺,N-MPEG-二乙醇胺和氢化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合成了聚氨酯齐聚物(PUO),并在水中自组装形成胶束。然后通过含有叠氮的交联剂将PUO胶束进行交联,形成交联型聚氨酯胶束(CLPUO)。研究发现,交联胶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载药量。并且,在pH和还原条件下,交联胶束可以解交联并发生质子化,实现药物的可控快速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