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研究——以西部某构造J<,2>S<'1>油藏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eng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孔渗致密碎屑岩油藏具有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油藏成藏机制和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储渗性能差,储量动用程度低,规模开采难度大的特点。论文以J<,2>S<1>低渗难采油藏为研究对象,以石油地质学、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和油藏工程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点线面”的裂缝识别和预测技术、储层测井参数评价技术、油藏三维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描述技术、储量综合评价技术、静态地质模型和动态预测模型相结合等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现状,系统开展精细描述方法和技术研究。 研究中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和认识,通过分析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结合应力场有限元法反演,计算岩石破裂程度和裂缝孔隙度,对油藏J<,2>S<1>-Ia砂组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分区评价和预测,形成了系统的“点线面”裂缝研究技术思路。通过地震、测井、钻井结合,在精细小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建立油藏微构造、小断层模型,反映油藏精细构造特征。通过对储层的精细评价,采用确定性和随机建模技术相结合技术手段,建立地层格架模型、层面模型、储层相模型,属性参数模型和流体分布模型,综合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力争在三维空间上精、细、准的评价和预测油藏各种属性及特征。通过分析J<,2>S<1>油藏渗流特征、动态生产特征、油气富集及高产井控制因素,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油藏预测地质模型。通过储量计算和评价,全方位认识J<,2>S<1>油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剩余储量分布。最终,在精细油藏描述成果基础上,综合储层、裂缝发育程度、油气富集规律和剩余储量分布特征等因素,提出了针对J<,2>S<1>油藏的开采对策和挖潜增效措施。 论文在整个精细油臧描述研究过程中,强调以地质为主体,贯穿“从地层构造到储层和油藏”的系统技术思路,从宏观和微观出发,动静结合,由定性到定量,相互验证,互为推动,形成了一套低孔渗致密碎屑岩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探索性研究。
其他文献
汽车与自转旋翼机相结合的飞行汽车,需要兼顾陆地长途行驶与空中短距飞行的需求,车身与车架的结构强度与轻量化是一对突出的矛盾。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结构设计与有限元静动态
疏松砂岩油藏开采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油层出砂,由于我国陆上油田已经进入注水开发的中后期,地层累积出砂量日益增大,导致出砂地层严重亏空。针对油水井出砂后期的特点和目前
近年来我国各大油田都进入开采的中后期,开采的地质条件和物性越来越差,渗透率越来越低,对储层进行有效的改造是开采低渗透油田的有效手段。水力喷射压裂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
安塞油田侯北区长6储层是典型的低渗、低产、低丰度的“三低”油藏,由于低渗透油藏的客观地质特点,油井产量下降迅速,目前日产油量少于1m3/d的低效油井有33口,占总井数的31.43%,低
在我国当前及未来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陆相浅层气资源成为我国能源来源的重要方向,是今后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点。浅层气通常是指埋深浅于1500m的各类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生
运动控制器作为运动控制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近年来,随着运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发具有更高效率,更高精确度的高性能运动控制器具有非常重要
生物酶可用于解堵体系清除钻井液对地层的伤害,具有环保、无腐蚀、使用中不损耗等诸多优点,近年来作为一项前瞻应用技术,备受国内外重视。本文首先通过粘度衰减实验,针对常用
随着油气田勘探的深入,难采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我国部分稠油油藏由于埋藏深,注蒸汽压力难以实现,并且热损失严重,因此热采不适应此类油藏的开采;而对于天然气丰富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