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是重大现实课题。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日渐丰富和成熟,但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其效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义务兵的个体需要是人之本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对之视而不见,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本文从义务兵个体需要入手,通过对当前我军重要兵役群体——义务兵的需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义务兵强势需要的概念,并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一般特点、规律、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次探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为提高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做出有益探索。这将有利于确保军队履行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和促进义务兵的全面发展。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阐述了义务兵强势需要的基本涵义和结构。结合部队调研成果,归纳出义务兵强势需要的五个特点:需要的易变性、需要的发展性、需要的制约性、需要的优势性、需要的差异性。进而分析了当前我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义务兵需要关系上存在“四个重视、四个忽视”的认识偏差,即,在作用对象上,重视人的社会性本质,忽视人的自然属性;在教育属性上,重视教育的阶级属性,忽视其终极的育人属性;在功能取向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武器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忽视了它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调节功能、满足作用;在教育方式上,重视理论灌输和政治教化,忽视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对义务兵思想需求的调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和义务兵的强势需要有其共性,二者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差异性和趋同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虚无性和实在性,在发展态势上具有可变性和永恒性。并且义务兵的强势需要能够为个人、军队、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促进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与军队建设和谐发展。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状态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强势需要的结构特点与序位关系。通过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结构与义务兵社区背景、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等重要因素的相关分析,对强势需要的普遍性进行了考察。通过把义务兵强势需要的影响力细化为义务兵需要的实现预期、工作积极性和军旅生活满意度等指标,对义务兵强势需要影响力进行了测评检验。根据上述实证分析与探讨得出了是“顺势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势而为”就是把握义务兵思想实际,因势利导,借助于“势”来增强教育效果,将义务兵的强势需要与军队建设和谐统一起来。一是定势待为。通过引导义务兵对军队建设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目标上的一致性认可,树立义务兵正确的强势需要观。二是因势利导。针对义务兵强势需要的特点,调控义务兵强势需要观应坚持“刺激正当需要生成”、“满足合理需要”、“抓两头带中间”(抓住最高需要和最低需要)、“调节需要适时适度”的四条原则。三是借势而为。根据义务兵强势需要与军队需要之间相对、相离、相通的不同,可将“势”简单划分为三种:“逆势”、“弱势”和“优势”。对此要分而待之。第一,当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取向与军队建设的需要相互抵触,处于逆反态势时,要“化势而为”,积极转变义务兵与部队建设不相适的需要观。通过教育、法制、自我约束,促使义务兵的需要观“由勉强到习惯,由习惯到自然”的转变。第二,当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取向与军队建设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分离时,思想政治教育要“造势而为”,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积极促进义务兵需要向有利于军队建设的方向发展。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优良传统的熏陶,正确导向义务兵的需要观;灵活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催化义务兵需要观的健康发展。第三,当义务兵的强势需要取向和军队建设发展目标一致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要“乘势而为”,借助各方面的资源载体推波助澜,引导义务兵追求能够促进个人和部队协调发展的需要。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外部环境资源,使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转化更具可控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板报等宣传阵地,使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转化更具时效性;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心理学规律等科学理论资源,使义务兵强势需要的转化更具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