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穆旦诗歌中的“理想”与“世界”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zerov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诗人。对于穆旦而言,诗歌与生命是合二为一的,研究穆旦的诗歌就是研究穆旦的人生。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紧扣“追寻”二字,对穆旦的诗歌及人生进行一点有限的阐述。第一部分为“追寻”产生的动因:他从渴求改变自身命运延伸为改变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由此开始了“追寻”之路;第二部分为“追寻”选择的道路:现代主义与爱国主义交织并存,形成独特的具备强烈现实性的现代诗歌;第三部分为“追寻”的精神家园:他创造了一个“上帝”来作为“追寻”路上的慰藉,然而这个貌似虔诚的信仰实质上也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穆旦未能由此找到精神寄托;第四部分为“追寻”的核心支撑:爱情、理想和友谊是穆旦人生的三大支柱,但它们都以破产宣告结束,悲剧已成定局;第五部分为“追寻”的结局:穆旦的“追寻”之旅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却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与丰富的痛苦留给我们的是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穆旦诗歌研究注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其他文献
学位
鲍照是六朝诗坛上一位重要的拟作大家。他一生诗歌创作数量较多,今存二百零四首,其中拟诗高达一百一十多首。虽然目前学术界对鲍照其人、其诗的研究较多,但很少有学者专门探
马雅可夫斯基早年是未来主义诗人,后来却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他的文学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十分重要。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敢于打破禁区,顶
本文试图以陈敬容诗歌中反复提及的“焦渴”一词作为切入点,来探究诗人作为女性诗人双重身份个体的独特的生命意识,在“焦渴”与解“渴”的生命旅途中的悖论式找寻,以此挖掘一个
孙钟龄是晚明讽刺剧的重要作家,其所作传奇有《东郭记》和《醉乡记》二种,合称《白雪楼二种曲》,均存于世。二种曲思想内容丰富、讽刺特色鲜明,在明清戏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