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歌词的文化与诗学阐释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angis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夕,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以来,至今创作歌词已有三千多首。他的歌词意境唯美、浪漫,语言自然含蓄,富有韵味。在流行音乐逐步走向的商品化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本文以香港词人林夕的歌词为研究对象,探讨林夕歌词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诗学内蕴。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着意于林夕歌词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林夕歌词的研究现状分析。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向世界证明歌词这一特殊文体所蕴含的丰富文学性,林夕作为华语流行乐坛著名词人,其创作的众多歌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对林夕歌词研究现状的分析,有利于笔者发现研究的切入点。第一部分:林夕创作的总体概述。通过对林夕歌词创作的分期、题材划分的界定、创作机制及传播方式的分析等方面,系统地呈现出林夕歌词的整体状况。第二部分:解读林夕歌词中的文化内涵。林夕的歌词,以极大的人文关怀,描述了香港的社会变迁、港人面对回归的复杂心态、都市男女的爱恨纠葛,已然成为了一种历史记忆。第三部分,阐述林夕歌词中的诗学特征。林夕歌词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是诗学的重要范畴,文本主题的一致与悖反,给受众理解歌词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林夕歌词语言晓畅自然、委婉含蓄,又富有旋律感;林夕歌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色彩性、象征性的特点,同时还具备特殊的解构性意味。结语部分:林夕的歌词成为香港的一种文化符号。林夕的歌词有着深深的香港烙印:八十年代港人身上的迷茫、孤独、自我封闭,八九十年代港人的“九七”情结等情绪,都是港人文化心态的缩影,具备着浓郁的香港性。
其他文献
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除了认真研究学情、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外,还要常常对自己的教学生活进行梳理总结反思,反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成败,总结经验,以利于今后更
学位
年轻人要成长要成功,一个个期望值都大得很,在这个以“一夜暴富”的“暴”、“闪婚”的“闪”、“快餐”的“快”等动词所组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动感社会”里,都想一口吃个胖子,“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似乎已不合时宜地成为一个落后的生存方式了。实际上我想:年轻人并不是反对“扎扎实实地做小事”,而是他们对做小事与伟大的业绩之间以及所谓的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总认为做事情应该求大不做小,总认为这里面有捷径,总认
新会计准则在理念、体系等方面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本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上市公司2010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