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区域旅游开发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原有的平衡系统,形成新的社会交互体系,冲击着原有的制度逻辑,重构了旅游地的形态与功能,完成了空间再生产。“空间”概念已由原有的“载体”理念转为“社会性”的研究视角,为更包容性地认识旅游交往与“地方”再生产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城市社区作为承载旅游活动与消费的重要域所,传统的生活空间、社区公共空间开始转变为开放式消费空间,原有的交往机理日益脆弱,“分异化”、“阶层化”等社区发展问题频现,值得关注。青岛中山路曾经是繁华至极的城市社区,虽历经“没落”,但百年的交往活动已留下不可磨灭的空间印记,旅游介入引致各主体间合作妥协不断重构,塑造出新的交往关系与交往空间。本文立基于“空间社会学”、“空间生产”的理论基础,以青岛中山路为案例地,从城市社区视角研究旅游交往空间在各主体交往活动与立意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剖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从结构上主要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现实关注、学术影响、实践诉求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提出问题。同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阐述了本文所运用的相关概念,并从旅游交往、空间性与社会空间、旅游交往空间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对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 第三部分对中山路社区交往空间历史沿革展开研究,分析了德国殖民者、精英阶层、草根阶层在不同阶段的交往活动及诉求对交往空间的生产作用,并提炼出影响中山路现今旅游交往空间的历史转绎因素。 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山路朝向旅游社区演变过程中关键主体的交往博弈与推动力,并从商业空间、生活空间、游憩空间、文化空间四个维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中山路社区旅游交往空间形态与类型的演变。 第五部分总结了中山路社区旅游交往空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包括主体缺失引发的空间脆弱、强权行动者缺失下的“操纵”与“反抗”、空间交往关系的依赖性与“假发”策略、空间分异与不公等。 第六部分阐述论文结论,基于上述研究中中山路社区旅游交往空间现存的问题,为其后续良性发展提出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