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的是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期机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其主体和受益人均为农民,而我国又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多元性非常突出的国家。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类型的农民进行分类考察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实证性调查为主要形式,以西部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为视角,围绕西部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需要开展研究。主要包括西部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认知程度、新农村建设五个方面的优先序、“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现状与需求、需求的优先序和基于以上分析的政策性建议等。通过研究得知,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认知方面,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大部分西部农民理解并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为这是一件对农村发展非常有利的政策,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参加到建设中去;对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重要程度调查中,西部农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乡风文明,则依次列第三、第四和第五位。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相比较全国其它地区,特别是相比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更加看重如何提高生产发展,如何增加收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生产发展”方面,农民认为缺少资金、技术和灌溉水等基础设施不足是目前制约西部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们最希望政府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想得到信贷资金和更高的种粮补贴。农民认为降低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在“生活宽裕”方面,由于增收渠道少,收入不稳定,农民对家庭收入状况满意度比较低。子女教育、看病就医、农产品价格和创造就业机会是他们最希望政府解决的困难。因此,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民增收环境,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增加社会事业在西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加大改造西部农村道路、灌溉水和引用水等设施。在“乡风文明”方面,西部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单调且匮乏,缺少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农民对此大都感到不满意。政府一方面应增加社区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室、室内外活动场地、娱乐健身设施等,为农民提供学习、娱乐和健身的场所;另一方面,可以恢复和弘扬部分地方传统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当地农民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并大力改善西部农村的一些不良风气与不良习惯。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村容整洁”方面,多数农民都认为应投入力量进行道路的硬化、垃圾集中处理、房屋规划和改造等几个方面。因此,就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政府应当把重点工作放在硬化进村公路上和改善饮用水资源、安装自来水设施这些与村民生计最息息相关的问题上。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应包括“一池三改”、房屋四周绿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排放污水管道修建。在“管理民主”方面,农民对管理民主的理解程度最低,大多数农民不清楚“管理民主”的具体含义。主要任务是完善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机制,保障农民的选举树敌监督权。健全财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