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11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以来,全国大部分中心城市的PM2.5指数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引起了人们的环境问题的关注。改革开放至今,依托富余的劳动力优势,我国第二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当我们赞叹勤劳的中国人的同时,却也发现曾经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我们居住,工业化进程中的伦敦也曾被叫做雾都。从《京都议定书》到每年一届的世界气候大会,世界各国都在为可持续发展谋求出路。各国政府也从政策的层面把环境保护、低碳消费的理念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指出:我国要改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集约型的符合生态文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我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也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又融汇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全新发展理念。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整体增长放缓。我国政府积极出台各种经济刺激计划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但是这种依赖投资以及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会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而不可持续。在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情况下,加之我国劳动力工资上涨,人口红利也在不断减少,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面临升级压力,政府也在出台各种政策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低碳消费正是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性危机而提出来的。金融危机后,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的焦点,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推行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等技术,力求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市场上低辐射的彩电、节能型的计算机、低泄漏的微波炉、低排放的燃气灶、低污染排放量的汽车、无氟利昂冰箱、低甲醛挥发量的木地板和涂料、太阳能热水器等无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低碳消费虽然已经宣传多年,加之环境问题的加剧,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的认知以及相关的绿色知识也在逐渐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低碳消费很重要,但是实际的情景当中,大部分消费者却没有付出行动。 国内外学术界已存在大量文献对影响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前置因素进行了分类、实证等研究。其中部分学者从TPB理论、消费者创新性等角度来研究绿色消费,也都获得了很好的显著的结论。但是低碳消费同绿色消费在概念上学术界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的低碳消费指低碳消费是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基本特征的一种消费行为,就是消费者按照减低碳排放的要求,购买、使用、处理生活所需的能源资源和物质产品,同时本文认为绿色消费的内涵囊括了低碳消费。 作者在查看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试图找到未曾研究过的角度。最终在中英文相关文献的启发下,基于心理学的属性中心性视角,再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低碳消费意愿的两个相对重要的前置变量—低碳产品品质感知和产品环保效果感知,最终构建影响低碳消费意愿的模型并将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作为调研对象,成功验证了以下假设: H1:对于耐用品来说,与次中心属性绿色化相比,中心属性绿色化更能增强产品的环保效果感知。 H2:消费者产品环保效果感知对低碳产品消费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3:消费者产品环保效果感知对低碳产品品质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 H4:消费者低碳产品品质感知对低碳产品消费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5:低碳产品品质感知在消费者环保效果感知对低碳产品消费意愿影响的过程中有中介作用。 笔者的研究思路从以下七个部分来开展:第一步,首先笔者阐述了本次研究所对应的时代背景,认为低碳消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我国也在积极从政策、制度等层面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强调低碳消费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因此本次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选题具有时代意义。第二步,笔者对国内外有关低碳消费的文献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试图找到本次研究的切入点,找到前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做到一定程度的创新。最终,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很少研究影响低碳消费的前置因素的交互影响。多数的研究是对绿色消费的人群进行描述性的人口统计学分析,或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及一些创新性行为理论等探讨低碳消费这一问题。笔者整理外文文献时,发现有学者基于属性中心性视角来研究低碳消费的问题,这一创新性激发了笔者的兴趣。于是笔者决定以属性中心性的视角来研究国人的低碳消费问题,力求有新的发现。第三步,通过前面两步的知识积累,提出并构建本文研究的假设和模型框架;第四步,由于笔者所要探讨的概念比较细化,为了避免读者在理解上产生歧义或者别的文献产生冲突。笔者对本次研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设计出符合本次研究主题的问卷。经过导师的指正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笔者将修改调整后的问卷进行预调研。第五步,把回收的预调研数据导入spss19.0进行简单的信效度分析以及相关回归等操作。笔者得到通预期以及定性分析相同的结论。第六步,把修饰和完善的问卷针对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发放。收集问卷后,对无效问卷进行剔除,将有效问卷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涉及到的有描述性统计分析、均值比较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以及中介作用分析;第七步,对实证分析的结论进行总结以及深入的探讨,得出本次研究的局限以及管理启示。第一,本文论证的是中心性属性的绿色化比次中心性属性绿色化更加能够增强消费者的产品环保效果感知。基于这一点,首先企业在进行低碳产品的营销宣传时,可以强调产品相对中心性较高的属性的环保性能,从而让消费者者更加认可产品的环保性能,进而促进购买。第二,首先企业在对产品的研发上,由于本次研究中笔者验证了产品的环保效果感知对产品品质感知是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的。所以企业在研发以及营销过程中,不必担心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中心性较强的属性的绿色化降低了消费者对产品整体品质的感知。 同时本次研究也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首先,运用心理学的属性中心性效应探究低碳消费。通过将产品的中心性属性与低碳环保的概念结合到一起,试图使低碳产品的概念更加全面深入的传递给消费者,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环保效果的感知,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一视角在国内研究中尚属首次。其次,笔者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环保效果感知和低碳产品品质感知这两个影响低碳消费意愿的相对重要的前置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低碳产品品质感知不完全中介了环保效果感知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