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波浪场与海岛地区地脉动相关性研究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il163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大陆相比,海岛地区拥有了相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背景噪声具有特殊性。地脉动(~0.003-1 Hz)作为地震背景噪声中能量最强的分量,普遍认为主要是由海浪运动与海底地面耦合而形成的,因此,其激发与特性被认为与海浪运动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尤其在台风过程中,强烈的海浪运动往往会导致地脉动能量的增强。近年来,已有学者通过地脉动观测数据进行海洋波浪场、台风演化过程的监测与反演研究。然而海岛地区的地脉动特征及其与海洋波浪场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未被充分研究。本文通过物理海洋学与地震学的交叉,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岛地震台站的连续记录数据、波浪浮标的实测数据以及WAVEWATCH-III(WW3)海浪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海岛地区地脉动信号的时频特性及其与海洋波浪场之间的相关性,并从海洋学的角度来探讨与解释地脉动信号的特征及激发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海岛地区地脉动信号强度比内陆地区更加强烈;(2)地脉动,尤其是高频地脉动信号(0.12-0.32 Hz)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夏秋季节(5月-10月)相对较弱,而在冬春季节(11月-次年4月)相对较强,并且这一变化特征长期存在,还与北半球海洋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相一致;(3)海岛地区地脉动强度与周边海域波浪能功率密度及浮标实测和数值模拟所得的有效波高均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因此海岛地区地脉动与周边海域波浪场息息相关。该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可进一步发展利用地脉动观测数据反演海表波浪场的可能,为海洋科学研究中海表波浪场观测与研究提供跨学科的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鱼类是兼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低等脊椎动物。相比哺乳动物来说,鱼类的特异性免疫机制并不是特别完善,水生生物中存在品种数目众多和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强大的生存
HMG转录因子1(HMG-box transcription factor1, HBP1)是高泳动蛋白家族成员。人HBP1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含有513个氨基酸残基,可与RB蛋白结合,抑制促细胞分裂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
性腺抑制激素(Gonad inhibiting hormone,GIH)是甲壳动物X器官窦腺复合体(XO-SG complexs)合成分泌的一种重要的神经多肽激素,对雌性和雄性的性腺发育起抑制作用。本文以凡纳滨对虾
由于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洋与陆地一样,不仅是拥有多种功能与价值的生态系统,而且
热激蛋白70(HSP70,heat shock protein70)是生物体内分布最广,进化上最保守的一类热激蛋白。植物HSP70主要介入新生蛋白的折叠与成熟、受损蛋白的降解和蛋白的运输,同时HSP70在海
贻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种常见的海洋双壳贝类,主要生长在海岛的东北面有海浪冲击的岩礁上,以浙江舟山海域分布最多。贻贝之所以能够牢固的粘附在潮湿和动荡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