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污泥处置的方式中,焚烧处理是目前公认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最彻底的处置方式。当前污泥干化焚烧处置存在运行成本高、工艺复杂的问题。污泥干化焚烧成本的降低、工艺的简化已成为实现污泥干化焚烧工艺广泛应用的关键。干化后的污泥热值较低,单独燃烧不稳定,辅助能量消耗大。而将污泥与煤在热电厂混烧处理,不仅解决了污泥的处置问题,而且实现了污泥资源化利用。本文考察的是以污泥预处理—太阳能干燥—与煤混烧作为污泥产业化处置途径的经济技术可行性。通过对污泥添加药剂和利用超声波进行预处理,研究了预处理对污泥含水率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对六安城北污水处理厂预处理工艺流程简单介绍并记录其运行的技术参数,并对污泥进行基本性质和重金属的连续监测。采用太阳能自制装置作为预处理工艺的后续干燥手段,比较六安污泥(60%)和合肥污泥(80%)在不同厚度条件下进行干燥,其含水率的变化和干燥速率的变化。考察污泥粒径和厚度对污泥干燥效果的影响。利用焚烧炉对不同含水率的污泥(30%、40%、50%)与煤在不同的掺比(1:3、1:4、1:5)条件下进行焚烧试验,记录炉温的变化,并检测对焚烧后的灰渣中七种重金属含量,确定污泥和煤的掺比及掺烧污泥的最佳含水率。进行大量的工业掺烧试验并与煤单独焚烧进行对比,分析炉温的稳定性、锅炉产汽量以及二次污染排放物的监测,验证污泥和煤掺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预处理实验得出经过预处理污泥干燥速率明显提高,超声频率为40KHZ、功率为150W时,超声时间3min为最佳时间。化学调理时复合药剂对改善污泥的干燥效果是最好的。对预处理工艺产出污泥监测发现,污泥含水率由88%左右下降到60%,热值降低,重金属含量有一定下降,灰分增加。太阳能干化实验时,综合考虑能耗和干化用时,污泥厚度在1cm和粒径为1cm是干化到相同含水率的用时最短,最优条件下干化速率为2.13g/cm2·h。进行污泥掺烧实验得出,污泥和煤的最大掺烧比例为1:4,最大掺烧污泥含水率为40%。工业掺烧后的污泥排放气体中SO2、NOx、NO、Hcl相比未进行掺烧时的含量没有太大变化且并未超出国家限制标准,说明污泥和煤进行掺烧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