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载型纳米Au催化剂做为纳米催化的代表性体系在多相催化中被广泛研究。金属氧化物负载载体的纳米Au颗粒在许多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相应的,许多催化反应机理也被提出。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反应机理还缺乏一些关键的实验证据,即使对于CO氧化反应。本篇博士论文以负载型金纳米催化剂为研究体系,围绕Au纳米颗粒尺寸和Au-载体相互作用来研究负载型金纳米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和丙烯与H2和O2环氧化反应中的结构-性能关系和催化反应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时间分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原位动态研究了Au颗粒尺寸在1.7±0.6到3.7±0.9 nm范围内的Au/CeO2催化剂室温催化CO氧化反应中表面物种的演变过程,观察到Au纳米颗粒尺寸依赖的表面化学反应通道。CO在Au/CeO2催化剂表面吸附形成CO(a)、碳酸盐、碳酸氢盐、以及甲酸盐等表面物种,这些表面物种均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2,但其氧化反应性能表现出不同的Au纳米颗粒尺寸依赖性:CO(a)本征氧化反应速率不依赖于Au纳米颗粒尺寸,因此减小Au纳米颗粒尺寸将增加CO(a)的浓度从而增加CO氧化反应速率;碳酸盐、碳酸氢盐、以及甲酸盐的本征氧化分解反应速率敏感依赖于Au纳米颗粒尺寸,大尺寸的Au颗粒有利于该表面氧化反应通道。2.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CO和CO2在不同形貌的CeO2和锐钛矿TiO2纳米晶表面的吸附,观察到显著的纳米晶暴露晶面依赖的吸附物种。吸附在金属阳离子位的CO或者CO2分子和与O位相关的双齿和桥式碳酸盐对于表面金属阳离子和O离子的配位环境以及表面组成很敏感,可以用来区分氧化物纳米晶的不同晶面表面结构。CO化学吸附生成的碳酸盐和carbonite物种可以用来探测CeO2的不同晶面;CO化学吸附生成的碳酸盐物种可以用来探测锐钛矿TiO2的不同晶面。3.以主要暴露{001}面的锐钛矿TiO2纳米晶、主要暴露{100}面的锐钛矿TiO2纳米晶、主要暴露{101}面的TiO2P25为载体,系统研究了TiO2形貌对Au-TiO2相互作用、Au/TiO2催化剂结构和在C3H6与H2和O2的丙烯环氧化反应中的性能。以CO吸附做为探针,观察到TiO2形貌依赖的Au-TiO2相互作用和催化剂结构:Au在TiO2-{001}表面负载会形成表面氧空位,从而产生最多的Auδ-;而TiO2-{100}表面在Au负载后仍然维持完整的化学计量比,从而产生最多的Au8+。Auδ-物种有利于H2和O2反应生成H2O2;Auδ-与具有弱吸附能力Ti4+形成的界面是催化C3H6与H2和O2环氧化反应的活性结构,Au/TiO2-{001}具有最多的Auδ--弱吸附能力Ti4+界面结构,从而表现出最高的C3H6与H2和O2环氧化催化活性。Au/TiO2-{001}催化剂结构与Au的担载量相关,增加Au担载量至4.97%增加Auδ-弱吸附能力Ti4+界面结构,从而增加C3H6与H2和O2环氧化催化活性;但继续增加Au担载量至9.96%时Auδ+物种增加很多,从而减低C3H6与H2和O2环氧化催化活性。对应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环氧丙烷在9.96%-Au/TiO2-{001}催化剂表面的的吸附变强,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环氧丙烷的进一步氧化反应几率,从而降低了环氧丙烷的选择性。4.研究了氢化处理对在不同形貌的锐钛矿TiO2纳米晶结构和光解水催化性能的影响,观察到显著的形貌效应。主要暴露{001}面的TiO2纳米晶(TiO2-{001})在氢化处理下产生了主要分布在次表层/体相的F1+色心和Ti3+物种;主要暴露{100}面的TiO2纳米晶(TiO2-{100))在氢化处理下产生了同时分布在表面和次表层/体相的O2-物种、F1+色心、Ti3+物种、Ti4+-O·自由基物种;主要暴露{101}面的TiO2纳米晶(TiO2-{101})在氢化处理下产生了同时分布在表面和次表层/体相的O2-物种、F1+色心、Ti3+物种。这些缺陷物种的存在增强TiO2纳米晶的光激发形成载流子的能力,但同时增强光生载流子复合的几率,因此氢化的TiO2-{100}和TiO2-{101}纳米晶的光解水催化活性分别与TiO2-{100}和TiO2-{101}接近。但是氢化TiO2-{001}纳米晶计量比的表面与拥有高浓度F1+色心、Tibulk3+物种的次表面形成了一个附加电场,该附加电场的形成有效促进表面电荷分离,使得氢化TiO2-{001}纳米晶的光解水催化活性远高于TiO2-{001)纳米晶。